女人白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缘龟常见疾病与防治 [复制链接]

1#

在自然界中,*缘闭壳龟食性杂,耐饥饿,抗病力强。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抗病力减弱,疾病日益增多。养殖户如果只重视养龟,而忽视龟病防治,想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那是不现实的。*缘闭壳龟是比较名贵的龟种,价格较高,养龟过程中最大的经济损失是龟的死亡。能否掌握龟病防治技术,是养龟成败的关键环节。一般说来,龟病发生的原因是环境、龟机体、病原体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病原体滋生,龟体失去了抵抗能力,就会产生疾病。

*缘闭壳龟平时喜欢钻在阴暗的地方休息,患病很难发现。即使是已经患病的龟,病情不严重,在受到惊吓或被抓捕时,会将头颈、尾巴和四肢缩入龟甲内,腹甲完全闭合于背甲,因而诊断病情十分困难。一旦发现龟在饲料场或水池边趴着不动,四肢收缩无力,已经病入膏肓,濒临死亡。

在龟病防治方面,只有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方法,才能达到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上要做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机体抗病力,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一、红脖子病

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养殖密度高、水质差、温差大和管理不善的情况下,龟体抗病力下降,极易引起红脖子病。带菌龟及被污染的池水是主要传染源。夏季高温天气和温室中最易暴发该病,且传染快,危害大。

病龟颈部红肿充血,头颈伸长,收缩困难,龟体消瘦,食欲降低甚至不食。病龟对外界反映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经常爬上岸,呈昏睡状态。病情严重时,全身红肿,眼睛失明,从口鼻流出血水,头颈无力收缩,死于食料台或岸上。解剖可见口腔、食道和肠胃的黏膜充血,肝脏和脾脏肿胀,有的病龟的肝脏表面呈土*色或灰*色。

(1)龟池使用前,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养殖期间定时消*、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2)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龟体的抗病能力。

(3)严防病龟混入池中,发现病龟及时隔离治疗。

(4)在此病流行期间,用土霉素、金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千克龟体重用药0.1~0.2克,1周为一个疗程。

(5)对病龟注射金霉素,按每克龟体重用量5~10毫克,对病龟进行肌内注射,每天1次,轻者注射1~3次可以治愈。

二、皮肤溃烂病

龟体表受伤后,在恶劣的环境下,被单胞杆菌、假单胞杆菌等多种病菌侵入而感染。该病流行时间长,7~8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温室菌侵入而感染。该病流行时间长,7~8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温室饲养的幼龟易患该病。造成龟体表受伤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四肢在坚硬的水泥池底或砖石上摩擦受伤而感染病菌,引起糜烂,爪子脱落。(2)因患水霉病或白斑病,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引起皮肤溃烂。(3)大多数龟性情温和,不发生攻击,不伤害同类。但在雌雄交配中,雌龟的颈部经常被雄龟咬伤、咬破,或雄龟为争夺配偶互相攻击而受伤。(4)在高密度养殖池中,龟体表有伤,有血腥味,会导致健康龟前来撕咬,病情加重,甚至被咬死。病龟颈部、四肢、尾部皮肤溃烂、坏死,皮肤组织变白或变*。病情进一步发展,颈部和四肢的肌肉和骨骼外露,爪子脱落,断尾巴。病龟颈部溃烂露出骨骼,已濒临死亡,无法医治。(1)保持水质清洁,在饲养过程中,坚持每周每立方米水体用2~3克漂白粉全池泼洒。(2)用浓度为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龟,时间30分种。(3)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投喂,每千克龟体重用量为0.2克,连喂1周。(4)用浓度为10毫克/千克的土霉素溶液浸浴24小时,每天更换1次药液,连浸5天。(5)给病龟肌内注射金霉素,剂量为每千克龟体重10-20毫克。(6)取浓度为1%的龙胆紫药水,均匀地涂抹在病灶上,将病龟离水干放4~5小时,每天1次。三、腐甲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恶化、营养不良和饲料腐败有关。该病大多数因龟甲破损,导致细菌感染所致。水质偏酸或水质严重污染,也容易引发该病。*练闭壳龟养殖技术图谱龟背腹甲的某一块或数块盾片接缝处呈红色,逐渐发生溃疡,腐烂发黑,有时腐烂成缺刻状,盾片脱落,骨板和肌肉外露。病轻者一般不会死亡,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病菌侵入体内,引起内脏器官病变,导致死亡。腐甲病是严重危害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流行时间长,常与腐皮病、疔疮病并发,发病率高。早期治疗,治愈率高。

(1)放养密度适中,龟池底部、斜坡要光滑,避免龟甲磨损,引发龟甲病。

(2)保持水质清洁,调节pH呈中性。

(3)将病龟隔离饲养,用双氧水或酒精擦洗病灶部,将溃烂处的污物剔除,再涂上适量的高锰酸钾结晶粉,离水干放。

(4)用1%浓度的雷佛耳溶液涂抹病灶。

(5)用浓度为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龟,时间为30分钟。

(6)每克龟体重肌内注射卡那霉素5~10毫克。

(7)投喂新鲜、营养丰富的优质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粉。

四、水霉病

病原为水霉菌和绵霉菌等多种真菌。菌丝一端像根样附着于龟体的损伤处,分支很多,深入皮肤和肌肉,称为内菌丝,它从龟体吸收营养;其他大部分菌丝伸出龟体外,称为外菌丝,形成肉眼能看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

水霉菌科真菌适应能力强,水温在13~18℃时迅速繁殖生长。龟体受伤,容易感染水霉菌。

病龟龟甲、头颈、四肢沾有灰白色的棉状物,当沾上污物时,呈褐色。病情严重时,龟体全部被水霉菌覆盖,使龟体负担加重,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拒食,影响龟的正常发育。该病主要危害稚龟、幼龟,不及时治疗,会导致大批量死亡。成龟、亲龟也感染,因抗病力强,死亡较少。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龟体抗病力,捕捉、放养、运输时应谨慎操作,勿使龟体受伤。

(2)用60~8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浸浴20分钟,每天1次,连用3天。

(3)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龟体表,或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4小时。

(4)将装病龟的容器置于太阳下晒,或置于灯泡下烘,直至龟体表水霉菌死

第十二章常见疾病与防治

亡。但要注意观察病龟,灵活掌握时间。

(5)用1%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浸泡龟体,每天1次,每次30分钟。

(6)加温养殖,水温在25℃以上,不发生水霉病。

五、脐孔炎

稚龟的卵*囊没有完全吸收,腹甲没有完全愈合,有个小孔,民间俗称“脐孔”。稚龟刚出壳,脐孔未愈合,容易感染细菌而发炎致死。该病为稚龟出壳后易患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稚龟的卵*囊没有完全吸收,细菌感染而化脓。

(1)刚出壳的稚龟,应在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水中饲养,每天换水1~2次。

(2)脐孔未愈合的稚龟,用0.5%的食盐溶液浸泡10~20分钟,每天浸泡1~2次。

(3)在脐孔处涂抹龙胆紫药水,干放于暂养盆中,每天换水1次,时间2小时左右,待龟体晾干后再涂抹药水。

六、肠胃炎

大肠杆菌是该病的病原体。该病主要是由于龟吃了腐败变质以及粪便污染的饲料所致,稚龟、幼龟尤其容易患病。环境变更,空气污浊,池水不洁,温差太大,饲料变换,龟抗病力下降,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高温季节发病率最高。

病龟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目光呆滞,爬行缓慢。粪便红褐色,不成形,严重时腹泻下痢。泄殖腔口松弛,轻轻触摸泄殖腔口,龟因疼痛而挣扎。病龟日趋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1)龟池内外环境保持清洁,经常清洗饲料场,更换池水,定期消*,预防病菌媒介传播。每立方米水体用浓度为0.5~0.8克的强氯精全池泼洒。

(2)用土霉素药液浸浴病龟,用量为50~毫克/升,每天1次,每次1~2小时,连用3天。

(3)病龟按每克龟体重腹腔注射5~10毫克庆大霉素。

(4)在龟饲料中添加磺胺眯,用量为每千克龟体重0.2克。

七、疗疮病

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水质恶化、营养不良或投喂了腐败的饲料,易患该病。该病常与腐甲病、腐皮病并发。

病龟颈部、四肢、四肢窝和尾基部长出1个或数个*豆大的白色脓包,周围充血,逐步扩大,向外突出,最终破裂。用手挤压,可挤压出腥臭的浅*色颗粒或脓汁状内容物。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病龟停食,龟体消瘦,疮溃烂,露出肌肉,会使其他龟前来撕咬。病菌侵入伤口,扩散到全身,加速死亡。

(1)龟池经常换水,定期消*,改良水质,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漂白粉进行消*,每周1次。

(2)将病龟放入0.1%浓度的利凡诺溶液中浸泡30分钟,每天1次。

(3)发病高峰期,每立方米水体用土霉素粉40克,每2天换水投药。

(4)给病龟注射氟苯尼考,剂量为每千克龟体重5-10毫克。

(5)用镊子挑出硬颗粒,挖出豆腐渣样物,在伤口涂上龙胆紫药水,干放数小时,再将龟放入水中。

(6)清洗伤口后,涂上红霉素或肤轻松软膏。

八、脂肪代射不良症

当给龟投喂了变质脂肪的饲料或脂肪含量较高的饲料后,就会导致变质脂肪在龟体内大量存积,引起代谢机能失调,引起病变。该病对食欲旺盛的成龟、亲龟危害严重,发病高峰时期是6~9月。

病龟颈部、四肢肿胀,皮下出现水肿,四肢肌肉缺乏结实感,行动迟缓。病重者食欲减退甚至拒食。病龟在水中半沉半浮,病重者浮于水面。病龟厌水,长离水上岸。解剖可见,脂肪组织由白色变成*色或*褐色,肝脏肿胀,并有黑色斑块,骨骼软化,腹腔有积水,并有恶臭味。

该病靠早期预防,病重者无法医治。

(1)动物内脏投喂应适量,在饲料中添加植物性饲料。

(2)保持饲料新鲜,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

(3)高温天气早晚喂饵,及时清洗残饵,保证池水清洁。

(4)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既能防止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被氧化变质,又可促进龟的性腺发育。添加量为饲料总量的0.5%,每天1次,连喂15天。

第十二章常见疾病与防治

九、萎瘪病

(1)饲养密度过高,弱小的龟遭挤压,常吃不到足够的饲料。

(2)营养不良,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尤其是稚龟在室内加温饲养下,缺乏光照,引起缺钙。

(3)龟肠道有寄生虫,影响龟对营养的吸收。

(4)龟池中残饵、排泄物过多,龟中*拒食,引起萎瘪现象。

病龟形体消瘦干瘪,背腹甲软化,常缩头缩颈,不喜活动,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最后不食,生长缓慢或停止,体轻,在水池中常漂浮于水面。该病主要危害50克以下的幼龟、稚龟。该病应早期预防,病重后很难恢复,最后因萎瘪消瘦而死亡。

(1)分级饲养,放养密度适宜。将病龟集中在小池(或容器)中,投喂蛋*、瘦肉糜、蚯蚓和*粉虫等动物性饵料。

(2)饵料营养要全面,应投喂有多种营养的混合饲料,要添加矿物质和复合维生素。

(3)如龟池缺乏光照,应设法每天使龟在太阳下曝晒2~4小时。

(4)如龟缺钙,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鱼肝油或乳酸钙、葡萄糖钙,也可以加喂骨粉、贝壳粉等。

十、肺呛水与窒息

龟喜群居,饲养密度过高,体弱的龟长时间被叠压在水中,也会导致呛水。

25克以下的稚龟,易肺呛水与窒息。在高温季节气压低的情况下,水中溶氧减少,也会引起成龟、亲龟窒息。冬季加温饲养,温度过高,氨气太多,氧气不足,龟易窒息死亡。

病龟外形水肿,尤其是颈脖粗大,头颈伸直或上仰,轻者还张口呼吸。解剖可见肺充水,体积增大,血液因缺氧呈紫黑色。

(1)平时,水池水位应基本固定,切忌过深,池中斜坡、饵料台、晒甲台与水平面的夹角要小(10°~15°),有利于龟爬行。

(2)在闷热天气,应更换池水或加注清水,开启增氧机或施放增氧剂。

(3)对症状轻的龟,可将龟头朝下,使龟四肢有节奏地伸缩,使其肺中水流出,然后置于通风阴凉处,使其逐渐恢复苏醒。

十一、中暑症

在高温季节(气温35℃以上),露天龟池由于没有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水温升高,龟无处躲阴而中暑。

龟的食欲减退乃至拒食,头、四肢和尾巴伸出壳外,无力缩回。轻者行动迟缓,爬动无力;重者不能爬动,最终昏迷死亡。

养殖场周围环境要清凉通风,在龟池上方搭建遮阴棚遮挡阳光,龟池要加深水位,以降低水温。如少量饲养,可将龟搬入阴凉室内饲养。如果发现龟中暑,立即将病龟移到阴凉处,让龟渐渐苏醒。

十二、冬眠期死亡

(1)龟越冬前营养不良,体质较差,在低温环境下,抗病力低,导致死亡。

(2)龟有伤残症状没有发现和及时治疗,导致病龟病情日趋严重,抗逆能力差,在低温环境下死亡。

(3)龟冬眠期间,没有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使龟受冻死亡。

(4)亲龟产卵后体质下降,营养未及时得到补充,加上越冬环境不适,在低温下引发该病。

(5)当年孵化出的稚龟,尤其是10月出壳的稚龟,在自然条件下越冬易死亡。病龟一般体弱消瘦,体轻,四肢肌肉较少,四肢窝深陷,在早春就出水或出窝活动,喜欢晒阳光,不食,最后衰竭死亡。如果受冻伤,龟表皮溃烂,呈不规则的疮斑,腹甲有红斑。

(1)在龟冬眠前1~2个月,对龟加强饲养管理,投喂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可增加投喂脂肪含量高的饵料,如动物内脏,使龟储备足够的能量供冬眠期消耗。

(2)对龟的越冬环境进行消*,杀灭病原体。

(3)对将越冬的龟逐只检查,发现体弱、伤残、有病状的龟应挑出,另外饲养。

(4)严寒季节,做好防寒保温工作。

十三、生殖器外露症

该病是一种雄性假性早熟现象,饲料种添加剂使用不当,龟体内雄性激素过高,导致龟体内分泌失调。该病主要发生在加温饲养的龟群中,病龟体重在~克的占多数。

已性成熟的健康雄龟,在繁殖季节交配时,阴茎外露与雌龟交配,交配结束后阴茎缩入泄殖腔内。病龟阴茎外露后不能及时缩回,伸出体外2~5厘米,被其他龟咬伤或被异物擦伤,泄殖腔和生殖器红肿发炎,继而组织坏死,呈乳白色或黑色。

(1)投喂不含人工激素的配合饲料,多喂新鲜的动物性饵料。

(2)对病情严重的龟进行切除手术。用医用缝合线将位于泄殖腔孔处的阴茎扎紧,再用手术刀切除扎线以外部分,用医用酒精或碘酒消*伤口,然后松开扎紧的线,阴茎剩余部分缩回体内。手术后的龟离水静养,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或肌内注射硫酸链霉素,以防细菌感染。

十四、伤残

(1)龟池底部、斜坡不光滑,龟的腹甲磨破,盾片脱落,露出骨板,四肢掌部皮肤磨破。如不及时治疗,易感染病菌,引起多种疾病。

(2)日常管理和操作不慎,如稚龟易被器物压伤;在搬运龟时,龟从器具中爬出,跌落下来而受伤。

(3)龟喜叠罗汉,有的攀缘池壁想逃跑,偶尔也会从空中跌落而受伤。因跌落受伤的龟,一般是龟甲破损或后肢瘀血肿胀。

(4)饲养密度太高,龟又饥饿,弱小龟的四肢(掌部)、尾巴被其他龟咬掉。

(5)在冬眠期,龟的四肢和尾巴被老鼠吃掉。

龟的头颈、四肢、尾巴、背腹甲有创伤或残缺。

(1)水泥池池底和斜坡必须光滑,斜坡不能太陡,斜坡和水平面的夹角应小于30°a

(2)池壁光滑,使龟无法攀缘逃脱,日常管理和操作谨慎小心。

(3)定期分级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

(4)定期灭鼠。冬眠期在龟池上部用木板或铁丝网盖住,严防老鼠侵入。*缘闭壳龟的其他常见疾病可以参阅《养龟与疾病防治》,张景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年1月第2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