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白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趣历史春意渐浓画里萌鸟知多少西安发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www.gpitp.gd.cn/bing/20180828/89480.html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随着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

形形色色的鸟儿也多了起来

鸟与人和谐共生

彰显着城市的活力

中国人爱鸟、护鸟,还善于画鸟,古代画家对鸟儿的观察细致入微,使得作品中的鸟儿栩栩如生。如今窗外春意渐浓,处处莺啼燕语,此时观赏这些古代画作,与“萌鸟”混个眼熟,再和它们相遇时定会多一分惊喜。

《梅雀图》·灰喜鹊

灰喜鹊在我国北方比较常见,它们成群结队地穿梭于树林间,四处捕食害虫。灰喜鹊头呈黑色,两翅与尾呈蓝色,层次分明,容易分辨,因而成为古代画家绘鸟练习的常用模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画《梅雀图》绘有灰喜鹊两只,此画作者不明,艺术价值极高,在宋代花鸟画中极具代表性。

△《梅雀图》(局部)

这幅《梅雀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约29厘米。图中从左向下斜伸出老梅一枝,清丽冷艳。枝上有两只灰喜鹊栖息,其中一只抬头远眺,另一只低头梳理羽毛,形神毕肖,茸毛质感逼真。画家不但以双钩填彩法画出两只灰喜鹊的温润,还以“点”的方式画出飘落的梅瓣,画面细腻传神。

《秋树鸜鹆图》·八哥

古代所谓“鸜鹆”其实就是八哥。世人皆言八哥极通人性,偶有模仿人语的行为,所以尽管它通体黑色,其貌不扬,但也深受画家喜爱。古人为八哥创作的绘画里,以宋画《秋树鸜鹆图》最为出彩。

△《秋树鸜鹆图》(局部)

《秋树鸜鹆图》纵约25厘米,横26.5厘米,绢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绘一八哥栖止于枯树上,它回首注视远方,目光锐利,体态丰满,尾翼整洁。因八哥通体纯黑一色,故画中八哥全身皆用墨染,而且不同部位之毛羽的质感、层次均表现无遗,足见古人墨法之妙。画家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对树叶勾描晕染,层次异常丰富,堪称达到极致。然而可惜的是,本幅并无款识,作者不详。

《桃鸠图》·红翅绿鸠

斑鸠是比较常见的中型鸟,它毛色灰暗,很不起眼;然而与其同属的红翅绿鸠却毛色艳丽,显得十分出众。在古代绘画中,有一幅专门描绘红翅绿鸠的绢本设色画,名为《桃鸠图》,据称为宋徽宗赵佶真迹,被誉为折枝花鸟画的典范之作。

△《桃鸠图》(局部)

《桃鸠图》纵28.5厘米,横约27厘米,此图早年流失于日本,现为私人收藏。《桃鸠图》中的桃花与枝叶勾勒精工,栖息在树上的红翅绿鸠自然生动,画家用生漆为其点睛,使之富有神采。画作整体色彩华丽,洋溢着悠扬的神韵,细部的轮廓线非常明确,描法纤细,傅染鲜润。

此画右署“大观丁亥御笔”,其时宋徽宗赵佶二十六岁。款下有一押字,似“天”字,传为“天下一人”四字之合体,印证了画家的身份。

《果熟来禽图》·棕头鸦雀

棕头鸦雀体长与麻雀相当,长得圆头圆脑,十分惹人喜爱。古代画家诸如林椿、*筌、郎世宁等都曾为其作画,其中以南宋画家林椿的《果熟来禽图》最为精彩。

△《果熟来禽图》(局部)

《果熟来禽图》纵26.5厘米,横约2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绘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硕果累累,系挂着沉甸甸果实的树枝仿佛在轻轻地颤动。果叶正反面刻画细致,连虫蚀的痕迹都颇为清晰。果树上有一棕头鸦雀,它转颈回眸,振翅欲飞。

画家林椿继承了北宋画家重视形似的传统,对自然景致体察入微。画中小鸟用细劲柔和的笔迹勾出,并用浑融的墨色晕染出蓬松的羽毛,显得特别真实亲切。综观整幅画作,画面虽不繁复,却充满生机盎然的意趣,表现出作者蕴藉空灵的审美追求。

《枇杷山鸟图》·绣眼

绣眼比麻雀略小,生性活泼,其眼睛周围有一白圈,鸣叫声似“滑儿”,十分婉转动听。绣眼在古代已广为饲养,养者皆知其一嗜好,那就是特别爱吃水果,而这一点在宋代画作《枇杷山鸟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枇杷山鸟图》(局部)

《枇杷山鸟图》绢本设色,纵26.9厘米,横27.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传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目前尚有争议。图中描绘硕大的枇杷叶和成熟的果实,在盛夏的阳光中金碧璀璨。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生动有趣。画家对花果、鸟、虫的形象都作了生动的、精雕细刻的描绘,小鸟秀雅的形态,光洁的羽毛和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就连小如针孔的蚂蚁,其头尾足须都画得清晰可见,足见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力。

《霜篠寒雏图》·白腰文鸟

小巧的文鸟种类繁多,它们大多毛色亮丽,但有一种文鸟形色皆似麻雀,不甚美观,其名白腰文鸟。古人喜爱白腰文鸟,主要是因为它特别亲人。家养的白腰文鸟非常眷恋主人和它栖居的笼子,常常打开笼门也不飞。经过训练的白腰文鸟还会落在主人手上,并做些简单的动作。

△《霜篠寒雏图》(局部)

宋代佚名画作《霜篠寒雏图》是描绘白腰文鸟的佳作,图纵28.2厘米,横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绘五只白腰文鸟集于枯棘上,它们姿势各异,神态如生。画家将聚集四只文鸟的重心着落于画面中心偏左的位置,而将另一文鸟绘于右侧高处的棘枝上以分散重心,其回眸向下的眼神与另外四只相呼应,如此布局使画面既错落有致又重心突出。画家先勾出鸟的轮廓,再用细劲的笔锋绘出羽毛,并施以淡墨、赭石等色,渲染出毛绒的质感,笔法老到。

《疏荷沙鸟图》·白鹡鸰

在河边水草茂盛处,常能见到一种灵巧的小鸟,它通体呈黑白两色,尾羽常有规律地上下摆动,这种小鸟名叫白鹡鸰。古代画家对白鹡鸰青睐有加,将其视为水鸟的代表,与其相关的作品中,《疏荷沙鸟图》最为著名。

△《疏荷沙鸟图》(局部)

《疏荷沙鸟图》创作于宋代,作者佚名,图纵约25厘米,横25.6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绘荷塘一角,一只白鹡鸰栖止于莲梗上,侧首注视着上方的一只小蜂,其凝神专注的神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莲梗两端的白鹡鸰与莲蓬巧妙地平衡了画面,而鹡鸰目向小蜂的视线则带动观者的视线落于画面上方,这种布局使画面显得既稳定又生动。此图格调典雅,用笔精致,画风细腻,荷叶的斑点和细小的筋脉均描绘得一丝不苟。

《白头丛竹图》·白头翁

白头翁学名白头鹎,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小型鸟类。它两眼上方有一条白色枕环,耳羽后部也有一白斑,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如同老人的头发,故而得名。

△《白头丛竹图》(局部)

《白头丛竹图》是描绘白头翁的佳作,图纵25.4厘米,横28.9厘米,为南宋佚名画家创作,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绘白头翁两只,栖于自竹篁中长出的几根落叶老枝上。两只白头翁上者低头梳理羽毛,长尾下垂;下者凝视前方。竹枝向画幅左上方伸展,打破了左面景物过于稀疏的格局。画家为了表现白头翁羽毛的质感,先用淡彩层层晕染,再以尖毫细笔绘出绒羽,刻画十分准确。

《榴枝*鸟图》·*莺

*鹂的种类很多,古诗里的*鹂是中国较常见的黑枕*鹂,也就是*莺。它通体金*色,两翅和尾为黑色,头枕部有一宽阔的黑色带斑。因为通体呈*色的鸟并不多见,所以古人也将*莺称为*鸟,相关画作流传较多。

△《榴枝*鸟图》(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榴枝*鸟图》出自宋代佚名画家之手,纵24.6厘米,横25.4厘米,绢本设色。图中绘*莺鸟一只,嘴啄小虫,栖止于榴枝上,神形毕肖。图中枝梗从右向左斜出,沉甸甸的石榴挂于枝干。榴叶萧瑟,*莺的羽毛用淡*染色后,再用粉白以短而细的笔触勾描,使之具有毛茸茸的质感。鸟的翅膀和尾部等处,浓淡墨色掺用。整幅画面设色浓艳而又对比鲜明。

《榴枝*鸟图》对幅有清乾隆御题诗一首:“榴子熟时莺转时,野虫衔得集横枝。笑他自喜权供饱,忘却有人弹挟之。”落款“辛亥清和御笔”,钤“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自强不息”玺印,可见此图深得乾隆皇帝喜爱。

《竹鸠图》·伯劳

伯劳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猛禽,看上去有点像雀类,但能捕捉与其体型相当的猎物。伯劳通常毛色亮丽,眼部有宽阔的黑色带斑,这点与*鹂很相似。古代画家常以伯劳作画,如《雪树寒禽图》《竹鸠图》皆属上乘。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竹鸠图》为南宋画家李安忠的传世名作,图虽名“竹鸠”,但所绘实为一只长尾灰背伯劳。

△《竹鸠图》(局部)

《竹鸠图》绢本设色,纵25.4厘米,横26.9厘米。画面主体为一只伯劳鸟,它栖息于荆条枝上,爪喙钩曲,姿态从容,背羽与胸羽毛色不一,一条长尾下拖至木丛之中,下方绘一丛竹叶及几根荆条,烘托出伯劳在荆条枝上的居高之势,同时似有风吹枝断之势,其构思之妙令人印象深刻。画家用笔挺拔有力,荆、竹、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蜀妹在西安

审核:何砾陈颖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