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八记
高小我(西北读书人,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卖小钉和瓦碟的地摊)
喜鹊
相对于风吹草动、嫌贫爱富的候鸟,留鸟身上,具有某种坚定的忠诚品质。它们对季节有天然的免疫力,终其一生在其出生地生活,从不随波逐流,麻雀、乌鸦、喜鹊、画眉、啄木鸟、鹰等是其中最优秀的分子。即便冬季很难觅食,它们宁可啄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不会和它们已经相熟的人类邻居玩失踪。
《醒来的森林》(Wake-Robin)的作者,美国自然文学之父约翰·巴勒斯说,只有当他听到一只鸟的叫声时,才能了解它,“因为鸟的歌声中含有其生命的线索,并在它与听者之间建立起某种同情与理解的情感”。他还说麻雀的歌声象征着忠诚,而红色知更鸟的叫声,则含有某种*人的庄重,如此等等。
遗憾的是,巴勒斯笔下并没有出现哪怕一只喜鹊。难道著名的美国哈德逊山谷,真的就缺少这么一种鸟吗?
关山西麓生态良好,经行处,鸟雀翻飞无间,处处有百鸟朝凤之感,其间尤多喜鹊。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宋人彭乘《墨客挥犀》卷二记:“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喜鹊,古所谓乾鹊是也。”此说不确。彭乘是四川人,并不了解北人风尚。事实上,无论南人北人,均视喜鹊为吉瑞。
喜鹊的喜庆气息已经被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接纳,自古就有画鹊兆喜的风俗。同属鸦科,乌鸦就没有这一待遇。它灰溜溜的样子,似乎一直在为自己的长相与叫声内疚。
在关山,我总是被喜鹊的叫声唤醒,内心充满愉悦。这种留鸟属于鸟纲鸦科,雌雄羽色相似。喜鹊的着装风格明快,只有黑白两色,并永远洁净整齐——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嘴、腿、脚纯黑色,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喜鹊懂得以邻为伴、与邻相善的道理,它们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每天叽叽喳喳唱着节奏明快的歌。它们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当然,脾气坏的时候,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
分辨喜鹊的雌雄需要很高的眼力。雄喜鹊全身的黑色中,有一些锦上添花的色泽,仿佛乐句中多出的修饰音。比如,后头及后颈稍沾紫,背部稍沾蓝绿色,肩羽是纯白色,显得极其亮丽。雌喜鹊与雄鸟体色基本相似,但光泽不如雄鸟显著,白色部分有时沾灰,说明它的基本工作就是孵卵。
每年寒冬季节,喜鹊便开始衔枝筑巢。筑巢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活,喜鹊无师自通——先在三根树权的支点上堆积巢底,铺成后,便站在中央沿四周垒起围墙,再在围墙上支起拇指般粗细的横梁,进一步封盖巢顶。这项工作由夫妻共同承担,但雄鹊要更辛苦一些。特别是当雄鹊衔起有作横梁的粗大枝条时,往往能够勉强起飞。建设一座完整的喜鹊巢要两个多月时间,内部装修亦需两月,故树枝上的每个喜鹊巢,都是喜鹊们至少花了四个月时间的作品。喜鹊们用这样一个远看似一堆乱枝,实则十分精巧的作品,诠释着鸟雀界的《营造法式》。关山西麓,喜鹊择良木而栖,触目尽为喜鹊窝,或上下叠加,仿佛复式楼;或一树并排三窝,仿佛同胞兄弟按一张图纸修成的独立别墅。
一个中午,我们站在院中闲聊,头顶始终有一只喜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认真观察着这只喜鹊,发现它自楼顶俯冲向花园时,就像一位高空跳伞的战士——双翅最初是紧紧合拢的,跳到一半,翅膀忽然打开,犹如镶着一圈花边蕾丝的风车,从容优雅,并透着某种高贵。
关山西麓有状若烽燧者,旁有大槐树,树上有喜鹊窝。我每次过胡川,遇落日烽燧、古树鸟巢,均睇视良久,觉天地间有大美存焉。
双西映照
张建庭(旅游和风景园林专家、WCC0国际联盟专家组成员,钢笔画画家)
丁以婕(写写故事拍拍照,人生多美妙)
酒酣扶醉登高楼,一啼过声苏堤晓
金沙港
钢笔画《金沙港》张建庭/绘
苏堤东浦桥西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金沙堤,始筑于南宋淳祐年间(—),清雍正九年()总督李卫重筑。玉带桥位于金沙堤中段,堤上构石梁以通岳湖和西里湖间舟楫,桥身设三洞以酾水,状如带环,故名“玉带”。玉带桥西侧正是烟柳桃红嘉木最浓处,桥亭掩映其中依稀可辨。
金沙港东隔杨公堤,与曲院风荷公园相对,为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金沙涧入湖之处。金沙涧因涧沙明净,色如*金,故名。自古以来就多名人踪迹,元代诗人虞集曾在此构筑金溪草堂;元代文学家白珽曾于此结庐而居,其住所名为“湛渊”;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在金沙港畔的燕南寄庐居住了大半生。年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整治金沙港一带,恢复了原有湖面,复建天泽楼等景点。
西湖人文遗迹的荟萃程度,世所罕见。人与湖、人与植物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成为西湖植物特有的文化景观。在西湖,人和植物、植物和人,两者之间已经融合在一起,组合成西湖独特的植物景观文化。
河渚街
河渚街丁以婕/摄
河渚街是游客休闲、购物的场所,展示西溪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西溪物产等。在茶馆可品尝被誉为“十倍于龙井”的西溪茶,在商铺可购买西溪小花篮、蓝印花布、西溪米酒、糕米团、古荡盘柿、竹笋、西溪鱼制品等土特产,在蒋相公祠堂可瞻仰蒋氏三兄弟的赈济扶贫、乐善好施义举,在古戏台可欣赏越剧表演,在龙舟展示馆可参观西溪龙舟发展史,并欣赏工匠的龙舟雕刻和龙舟模型制作。街上遍布怀旧情调的酒楼、茶肆、酒吧。恢复的河渚街体现西溪湿地的休闲、商贸集市、观光旅游的主题意境,渲染着悠闲、古朴、典雅、精粹的西溪文化。
整个街区的建筑风格沿着明朝至现代的历史主线,呈现着不同的风格,犹如一个建筑博览园。
解词与造句
汗漫(诗人,作家,现居上海。著有《片段的春天》《漫游的灯盏》等)
恶棍
凶恶的棍子。
棍子前身是树木,汁液丰沛叶沃若,藏鸟叫,就好像是一棵树在鸣叫。
“如果一棵树发现自己是可塑之材,将多么痛苦啊!”这是兰波的话。痛苦或不痛苦的树,被伐倒,脱离与泥土的关系,分解成各种各样棍子。大棍子痛苦感最强?在建房筑屋时作为栋梁、檩条,顶天立地,遮风避雨。小棍子则出现两极分化:趋于善,成为灶塘里燃烧的柴火、盲人老人的手杖;趋于恶,成为恶棍,置人于死地危境。
怀揣凶恶的棍子,一个人,就泄露出棍子的凶恶气象,渐渐成了凶恶棍子——词典意义上的“恶棍”。创造这一词汇的古人,尚未进入铁器时代,否则会创造出“恶刀”“恶剑”一类同义词。
一个人的幼年,树木般清新。长大后脱离乡土,分野迥异,成为栋梁或恶棍。一个恶棍,怀揣凶恶木棍或其衍生品——匕首、枪、笔。文质彬彬的隐秘恶棍,比戴墨镜、镶金牙、满脸伤疤、周身刺青的醒目恶棍,更具杀伤力。他甚至故意穿柔软绸缎,假装是心软的人。“文人无行”,“文人相倾”,无行与相倾之间,这些文笔、棍子,窜动复杀伐。
凶恶的棍子,或恶棍的替代品匕首、枪、笔,都是手的延伸品,使一个流氓或文痞的手,成为凶恶的手、凶手——“歌手”“琴手”们的反义词、敌人。那些嘶哑地歌唱林间黎明和深沉土地的人,以自身胸膛为手风琴吞吐风声的人,多美好。警惕一双手涌现恶意,应该成为书生们正直的信条——“正”,“直”,这两个形容词,来自树木的形象与启示。
警惕成为某种文人——善于文饰手中那支吞吐墨水的小棍子的人,文过饰非,把废墟赞美为伊甸园、炮弹比拟成硕果、伤口歌唱为玫瑰。
行文至此,坐于某茶馆窗前。把自己的笔这一目前暂时保持善良品质的小树枝,放在桌边。喝茶。冬日下午的光线,洒在身上,慵倦、温暖,像旧日爱过的女子来到身边。随手翻开报刊架上的《新民周刊》,恰有两篇关于“恶棍”的文字,触目惊心,摘录:
(1)致命的刀具文化席卷英格兰中学校园,学生中有四分之一孩子携带致命武器。他们以往携带的不过是削铅笔用的瑞士*刀,现在却连厨房里的菜刀都掖在腰间。受害学生也开始携带铁棍。家长无奈。
(2)一个圣洁的人带领门徒考察某城邦遗址,向当地老人请教城邦灭亡原因。老人叹息:原因就是这个城邦的君王只用道德君子。圣者愕然。老者解释:道德君子没办法对付恶棍,因为恶棍比好人有能量,毁灭比建设容易。
我打量一番自己的笔。在它遇到凶恶棍子时,有没有能量也变得凶恶起来,以免使小书桌成为废墟?
身后,一女性茶客正在对另一女子感叹:“二十岁左右的男人受女人伤害,三十岁以后的男人伤害女人啊……”格言般简洁有力。她们伤害过二十岁左右的男人,又被三十岁以后的男人所伤害?
稍微回头,瞥见她们正掏出小镜子、口红修饰自我——小镜子是避免伤害的小盾牌?口红是可以伤害他人的彩色小棍子?
走进洗手间。一个清洗手段的地方。我对着布满污痕的大镜子咧嘴微笑,流露出一种棍子般的凶恶感?
童年时
郁震宏(桐乡人,《大麻镇志》主编,骑电瓶车行走于古代与现代之间的懒下楼主人)
土话
江南土话多,老古话讲“宁可同苏州人相骂,弗同绍兴人搭话”,这自是土话的大分野。往小里讲,隔一个乡,一条河,一条路,人虽生得一样,一听口音,就分得清爽,说“只”的是许村人,说“哇”(我、我们)的是博陆人;说“何事”是临平人,说“啥”的是桐乡人;将叔叔叫“爸爸”的是德清人,叫娘娘为“亲妈”的是嘉兴人。苏州无锡人开口软,宁波绍兴人开口响。上海人说阿拉、敌个麦事、小触佬;杭州人说我们、你们、片儿川、小嫂儿;温台话我干脆一句也听不懂。
小到一户人家,说话也不一定全一样。建福的母亲是苏州人,一生一世苏州口音。我母亲是近街上嫁来的,我小时候,母亲说话便与湘漾里不同,湘漾里人说“吾”,母亲说“我”。等到母亲开口说“吾”的时候,她老了,终于成了湘漾里人。
早先时候,出门全靠两只脚,变动少,方圆十里便是一个君君臣臣的世界,土话自然也分尊卑。街上就是京城里,街上人说的话,比乡下人尊贵,打狗要看主人,打人要听口音。我村里有个小伙子,脑筋活络,学了一口街上话,到另外村坊上,便拐了一个齐整大姑娘来。崇福镇是下三府的大码头,村里有个女人,到崇福上了三天班,回到村坊上,吃饭也不捧汤碗了,吃水也不捧钵头了,见了小囝儿,就问年纪:小囝囝今年几细?倷迷子呢?(注:几细,几岁。迷子,妹子。)
我小时候,开头人只有几种,绍兴丝网船,换糖担,讨饭骨头,鸡毛换草纸,生铁补镬子,一年四季,外乡话很少听得到。来个外乡人,凤仙娘娘就笑:难听得来,刮开头人说话。湘漾里人人说土话,做梦、相骂说的全是土话,而且老派,到崇福去,叫“到崇德县”;到亭趾、博陆,就叫“到杭县”,要面子的,去了博陆,就说“吾今朝到杭州去过了”,比如我。
湘漾里人说话,只是湘漾里的土话,村坊上做戏文,不行(流行的意思)京剧,《沙家浜》,改成了湘漾里土话,人人觉得好,尤其是添进去的台词,“一枪正好打牢只八鸟”,更好,*头毛笑了一世。我从小说湘漾里话。隔条路,东木桥,说话便不一样,苹果叫“彭果”,临平叫“棱彭”。湘漾里人笑东木桥,东木桥人笑湘漾里。到了街上,大家一样,都是乡下土话。
我外公读书,土话,我跟着读,汰浴之稻鳝鸣鸣得鳝腥鸣鳝止鱼之鳝(《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读了,就想去汰浴、钓鳝鱼。老太婆念佛,湘漾里土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被口水掌发念作:倷姆妈肚皮大伐、倷姆妈肚皮大伐。村坊上小囝儿,一学就会。学好了,中华就朝建强念,建强打不过中华,就朝建福念。念好了,笑,便宜,发大财。
江南早先是个土话世界,一口土话,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自己村坊的土话最好听,老古话讲:“千不怕万不怕,只怕本地人讲官话。”这是对外的一面,总算是“兄弟睨于墙,外御其侮”。近年则不一样,大家改口说官话,我曾见一个本地老人,跟他小孙子说话,舌头卷起,白相不说白相,说“玩”,我在边上,真替他吃力。然而我颇希望,未来的一日,湘漾里人见了面,开口说“we”,不说“我们”,更不说“阿拉”了,如此倒好,文化终于振兴,世界也总算大同了。
纸上好食光
金明华图/文(国美教师,“纸上厨娘”,首位将中国美食带入联合国的女画家)
粽子
粽子,本是纪念屈原的食物,在杭州的塘栖,青年男女赋予了它新的意义。男生喜欢女生,会送上朴实的无馅粽;女生若芳心萌动,则回赠白玉红心的豆沙粽;待恋爱之路顺利前进,长辈们定下这门亲事,女生还会给对方送去鲜肉粽;到了终成眷属,新婚之喜时,则由甜蜜的小夫妻俩一起,给亲朋好友们送去蜜枣粽。小小的粽子一路包含着甜蜜幸福的寓意,层层粽叶剥开的则是人生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新篇章。那么,还不赶紧要去学包粽子,免得幸福到来的时候,包得措手不及。
报纸版面设计俞帆
编辑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