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拍摄,是摄影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一般摄影人而言,有七至八成甚至更多的拍摄,都与人像直接或间接相关;能真正把人像拍好了,你就是一名成功的摄影人。
人像,就是很多时候口语中所说的人像拍摄,但是,人像拍摄又不是简单地指照相馆、影楼的个人肖像和合影的拍摄;我们这里所指的人像拍摄,其实所指的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人物拍摄。
人是万物之灵,人是百兽之王,人是世界的主宰,人是一切可能的化身。
人,除了千姿百态的外貌,更有深邃无穷的人性;除了风情万种的形象,更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人物对象是文学巨匠们创作的源泉,也是摄影人创作的大海。
人物的拍摄,既要记录人物的动态瞬间,也要描写人物的心理流露;既要有朴素平实的刻画,也要有内心深处的洞察;既要有外在品貌的描写,也要有人性向善的升华;既要有独到个性的张扬,也要有通透人性的禀赋;等等。
那么,要拍好人物照片,都有哪些原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都有哪些事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第一、画面主体的确定。
这是一个包括拍摄所有内容和题材都需要注重的问题。尤其是人物拍摄时,必须明白无误、毫不含糊地知道,当前场景中,主体是人、是物、还是其他;既然是描写人物,就需要首先确立场景中的人物谁是主体,谁是陪体;众多人物同框时,哪一个人或哪几个人物是主体;其他所有涉及到人物的拍摄,也需要首先搞清楚谁是主体。
主体明确之后,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构图,确保你心目中的主体得到相应的重视,安排相应人物在画面中相应的位置。
有一些场景的拍摄,人物的位置和顺序其实是可以“导演”和安排的,但是,大多数的时候,人物的位置和顺序是不可以“导演”和安排的。我们的应对办法就是,调整自己的拍摄位置和方向,确保我们拍摄的画面上,主体是明确的,主体是突出的,不能出现主次不明、主次不分甚至是主次颠倒的安排。
这里的一般规律是,画面中间的位置应该是主体;前面的位置应该是主体;如果主体人物是“活动状态”的,还要在主体人物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趋向方位等等,留有一定的空间;人物的头顶处也要留足一定的空间,不能出现人物画面过满、人物受到“挤压”的感受。
第二、用光方向的选择。
“摄影就是用光影作画”。光线的运用是否得当,是决定拍摄是否成功、画面是否优美的重要因素。
我们通常的拍摄,光线的来源无非是自然光线、人造光线以及自然光与人造光的结合;除了影棚拍摄外,我们的用光手段主要是借助自然光,必要时加之闪光灯、反光板的适当配合。
光线的方向,根据投射方向的不同,主要分为顺光(正面光)、逆光(背面光)、顶光(头顶光)、底光(脚底光)、侧光(侧向光)等五大类;根据光线投射的细微变化,又可以衍生出诸如侧逆光、斜侧光等等说法,其意义完全可以通过望文生义去理解。
各种光线方向的运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光影效果。一般规律是:
1、顺光拍摄时,成像直白清晰,受光均衡,光影效果平淡。
2、逆光拍摄时,人物不同的部位受光强度有变化,立体感明显,还可以留下“金边儿”的效果。
3、逆光拍摄时,主体人物的面部可能受光不足,容易拍成“包公脸”,此时可以运用闪光灯或反光板进行适当补光。
4、当逆光强度足够大出现“大光比”效应时,人物脸部严重受光不足,反而能够形成剪影画面,而换之以人物体态取胜、动作造型取胜。
对于补光手段的运用,可以注意这样两点:
一是闪光灯运用时,需要尽量避免灯光强烈直射;反光板运用时,也可适当调整方向,以获得最满意的补光。
二是室内拍摄时,可以让闪光灯通过墙壁的反射,形成跳闪补光;尽量避免闪光灯直射,以免形成的明暗不均和白斑影像。
第三、画面景深的掌控。
画面中的由近至远、由前到后成像清晰的距离一般称为景深,也可以形象地称为画面的“厚度”。当景深范围不大时,景深范围以内的元素会成像清楚而实在,而景深范围以外的元素则会被虚化而模糊。
1、景深范围内、外的虚实对比和区别在于,对处于实在范围内的主体人物形成精确的刻画,而对于虚化范围内的元素,则能够实现模糊、虚幻和“遮羞”的效果。
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实在地完成对焦。
2、恰当地运用较大光圈拍摄,能够使得主体突出,得到的虚实对比效果十分明显,尤其是背景部分有点光源、反光面元素存在时,效果会十分突出和诱人。
3、景深大小的形成,与光圈大小紧密相连。光圈越小,画面景深越大(画面“厚度”越大);光圈越大,画面景深越小(画面“厚度”越小)。
4、同样光圈设定下,镜头短焦端拍摄时景深小,长焦端拍摄时景深大;当前景元素十分靠近镜头时,景物也会因为处于景深范围之外(景深前)而被虚化;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同时得到近、远两端的元素同时被虚化的效果。
5、实际拍摄中,什么元素会成像实在、什么元素会被虚化,这是由对焦点的位置来决定的。一般来讲,对焦范围越小(比如点对焦),被对焦以外的元素会成像越虚;对焦范围越大(比如多点对焦),被对焦以外的元素成像虚化会越不明显。
结合以上的分析会发现,如果我们希望得到虚实对比较大的画面,运用的手段无非有三种:
一是运用较大的光圈拍摄;二是运用重点对焦、点对焦、单点对焦来实现,尽量不使用多点对焦;三是运用镜头的远焦端拍摄。
第四、人物动态的抓取。
人物的表情,往往是在自然状态下、运动状态下和动作过程中,效果最为真实、最为丰富,如果一味地追求“摆拍”,结果必然是动作僵硬、表情死板。
走出这一困境的办法一般有:
1、在动态中抓拍。在连贯动作的过程,结合连续拍摄来完成。
2、如果条件许可,尽量把握时机,在“非表演”时快速抓取,这种“技法”有时被称之为“抓拍”,有时甚至被称为“偷拍”。
3、给被拍者一段适应的时间和空间,在不断与被拍者的谈说、谈话、谈笑中完成拍摄。
第五、人物精神的刻画。
人物精神的刻画也是动态抓取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表现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抑或是刚毅果敢,抑或是踌躇不前;抑或是心花怒放,抑或是冷面赤心;抑或是个性张扬,抑或是谨小慎微;抑或是激情澎湃,抑或是心事重重;抑或是喜形于色,抑或是大气沉稳;抑或是慷慨陈词,抑或是委婉吟唱;抑或是娓娓道来,抑或是欲语又止……所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及时抓取和捕捉的内容。
拍摄中我们要力求做到,每一幅画面都要有人物的七情六欲;每一个瞬间,都要有人物的喜怒哀乐;包括动作举止、神态口型等等,做到画面有“声音”、画面出故事。
第六、环境背景的交代。
画面背景元素、环境元素的取舍,也是拍摄构图的重要内容,背景元素的选择、取舍得当,能够突出主体、表达主题,反之,就会冲击主体、淡化主题。
大多数的人物图片,不一定需要交代人物的环境背景。但是,有些人物图片,除了有好看的、生动的、有趣的人物表情和造型外,还需要有适当的背景交代,尤其是带有新闻元素和带有纪念价值的画面,需要让读者一看就明白,这个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心情下做的什么事,现场的人物还有哪些,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是什么,让读者在阅看图片时,能够“秒懂”、能够望“清”秋水,不能让读者万“看”无奈、不知所云。当然,这与摄影作品的思想、内涵的升华并不相矛盾。
交代背景时,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八面玲珑,也不一定要力透纸背、刻画入微,只要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即可。
需要背景交代的内容通常有,如会场、会标、景点标识等等;交代背景的方法通常有,将交代的元素当作背景和陪衬,或者将交代元素置身于景深之外。
背景元素的选择一般原则有:
1、宜于淡雅不宜浓墨重彩,比如纯色天空、蓝天白云、单色墙体等。
2、宜于简洁不宜喧宾夺主。比如较大的色块、成片的绿地、形态窈窕的树木等。
3、宜于单一不宜花里胡哨。比如淡红色、淡绿色或成片雪景等。
第七、人物关系的处理。
我们拍摄合影时,必须要做到“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主体,每个人物都要认真对待;如果我们的拍摄不是合影,涉及的对象是几个人、一群人的话,就存在一定主次关系,就需要处理好主要与次要、重要与一般、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处理人物关系除了明确主体位置之外,通常的手法就是“虚实”对比,以及位置的偏正、距离的远近、画面的大小等等。
第八、人物缺陷的回避。
人物的形象除了千姿百态充满个性外,难免会存在残疾、畸形等等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必须采取回避、遮掩、淡化等方法加以回避,尽最大的努力,描写刻画出被摄对象好看的一面、美好的一面、动人的瞬间。
一般的思路就是避“丑”就“美”;一般的办法就是选取另外的角度和方向,让好看的元素充分展现,不够养眼的元素退隐幕后;后期处理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的修饰和美化。
单反相机拍摄的曝光原理、组合技巧和注意事项(上)
单反相机拍摄的曝光原理、组合技巧和注意事项(下)
单反相机拍摄的曝光原理、组合技巧和注意事项(上)
单反相机拍摄的曝光原理、组合技巧和注意事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