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又名白萼、白鹤仙,是花叶兼赏的多年生草本花卉。“白花六出,碧茎森森,绿苞败艳,翠叶丛阴,皜丝垂鬚,*檀缀心,色美如玉,形肖惟簪。”(明·田艺蘅)这是对玉簪惟妙惟肖的描绘。玉警不仅绿叶素荣,清秀挺拔,白英斗雪,清新淡雅,而且幽香四溢,清芬郁烈,古人有诗:“玉簪香好在,墙角几枝开。”(史肃)
玉簪是原产我国的著名花卉。相传汉朝已列入观赏植物的行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玉处处人家栽为花草。”唐宋以来不少文人对它都有吟詠,如唐朝罗隐的七言绝句:“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彩植小窗阴。若非月姊*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宋朝王安石的“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万斛浓香山麝馥,随风吹落到君家。”*庭坚“玉簪堕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等。玉簪以及与它类似的同属花卉紫萼,年被海彼特(C.Hibbert)引到欧洲后,曾在欧洲的园艺界引起相竞栽植的盛况,受到当地园艺爱好者的重视,风靡一时,现仍为各国珍视的优良花卉而普遍栽培于园林之中。
玉簪除了观赏外,花含挥发性物质,可以提取芳香油,也可做菜肴食用,全株入药,花有清咽、利尿、通经的功效,对乳腺炎、中耳炎和蛇伤等有疗效。
一、性状与种类
玉簪是百合科玉簪属的无茎草本花卉。根状茎肥厚粗壮,绳状,径1.5~3.0厘米。叶基生,成丛而有长柄;卵形、卵圆形或卵状心形,边缘呈微波状,色翠绿而有光泽。于叶丛中抽生花掌,高出叶面40~80厘米。为顶生总状花序,着生几朵到十几朵单生或2~3朵簇生花。每朵花有一大一小的膜质苞叶,花被6片联合成筒状漏斗形,白色,长10~13厘米,开时香气四溢。还有重瓣变种(var.lenaHort.)朔果圆柱形,有三稜,长约6厘米。种子黑色,有膜状种皮,顶端有翅。
同属的植物约40种,产亚洲温带和亚热带,主要产地为日本。我国产3种,除玉簪外,常见栽培的有紫萼(H。VetricosaStearn),也称紫萼玉簪。它与玉簪的区别:花淡紫色或淡青色,花多而形小,长4,0~6.5厘米,没有看气。每朵花只1片膜质苞叶。叶片较小,叶脉深凹,叶色较深.此外,在园林中还有原产日本的几个种,如皱叶玉簪(H.udulatabaile),叶子边缘呈不规则的皱缩,叶上有具白斑或条纹的品种;狭叶玉簪(H。1ancifoliaEngler),花淡紫或淡青色;叶片狭窄呈披针形,也有白边和斑纹的品种。
二、习性与繁殖
玉簪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生长于树林边绦、草坡、岩边湿地;在江西庐山林地还有野生的紫萼。性耐寒,华北地区可以露地安全越冬;盆栽时,冬季宜放室内,室温宜2~5℃。喜湿,忌强烈直射阳光,因此宜裁植于水体树荫下和岩石边缘,盆栽夏季放置在房星背阴处生长更好。
玉簪主要采用分株繁殖;种子虽可繁殖,但需经3年培养才能见花。分株繁殖分春、秋两季进行。北方露地栽培,以春季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分株比较安全;如果从露地移到盆内裁培则秋深11月上中句份株较妥。进行分株时,将整个株丛挖出,抖去泥土,每8~4芽切作一墩,切口蘸以草木灰,然后分别栽入地里或盆内。春季分栋的株丛当年即可开花,秋季分株盆栽的应放入室内越冬。
三、栽培与管理
玉簪喜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壤土,要求湿润而排水良好的蔽荫生长环境。盆土的配置,用园土5份、腐叶土3份、堆肥土2份调制,也可用园土4份、泥炭土3份、堆肥土2份和沙1份调配。露地栽培则选择屋后、树荫下和岩石背后的阴湿肥沃土地。盆栽玉簪要放在荫棚下或背阴窗台上过夏,如果受阳光直射曝晒,叶子会由绿变成*白色,严重时叶子边缘焦枯,不但植株生长不好,也有损观赏价值。
盆栽玉簪日常管理,除了保持湿润外,从5月上旬开始,每月追液肥1~2次。开始时稍清淡些,7~8月可增加追肥浓度。9月下旬则停止追肥。或于早春在盆面施干肥(饼肥、酱渣等),到7~8月时再追2~3次肥。露地栽培的玉簪,主要在栽植时,穴内施放基肥(经过充分发酵的饼肥、禽粪、牛马粪等),在7~8月追1~2次液肥即可。
玉簪生长比较强健,但有时也会发生锈病。症状是嫩叶苍白,叶面有圆形褐色病斑。发生锈病后,可每隔半月喷1:1:~倍的波尔多液防治。
盆栽玉簪每2~3年换盆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