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白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传统刺绣文化的机遇与挑战,传承千年为何如
TUhjnbcbe - 2024/4/7 8:38:00

导语: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自治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刺绣则成了广西传统文化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说起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发展于唐宋,于明清达到了顶峰,衰落与民国,在建国以后得到短暂的发展。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刺绣工艺传承陷入危机。作为广西重要的传统工艺文化,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十分重要,但是现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穿或者是不穿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因此其应用率不断降低。如今广西刺绣已经渐渐的淡出我们的生活,传统工艺的凋零、传承主题的衰落,使刺绣陷入了传承危机。

一、广西刺绣

广西刺绣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由于缺乏文献的记载,也没有考古的发现,因此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去考证了。在先秦时期,广西的先民就有“被发纹身”(《战国策》)之俗。所谓的纹身就是用颜料在人们的身上绘画,又或者是借助坚硬的锐物在身上刻画或涂抹颜色,形成永久的图纹。

(图一、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纹身

因而我们在手法上看,纹身与刺绣有着相似之处,我们能够联想到,纹身与刺绣之间是否有着相似之处,是否会受到纹身习俗的影响,在发明并掌握刺绣技术以后,进而发展成装饰身体的刺绣工艺,但现在也不得而知了。

图二、台湾泰雅纹面习俗

广西刺绣最早见于文献是在汉代,而此时的刺绣、纺织、印染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后汉书·南蛮传》载:“南蛮,‘好五色衣服’。”说明包括今天广西各少数民族先民在内的当时“南蛮”族群不仅能利用天然树木、草卉纤维和染料纺织布匹、印染服饰,且穿着色彩斑斓的服饰,反映出当时纺织、印染、刺绣技术有了发展和提高。

图三、隋唐时期开始,广西刺绣就小有名

隋唐时期,广西刺绣已有名气。《隋书》记载:“莫徭……斑布裙。”“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唐李延寿《北史·僚传》载:“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可见染绣工艺之精美。

宋、元时期,广西各民族的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壮族“衣青花斑布”。《宋史》卷四九五也记载:“诸蛮族类不一……衣服斑斓。”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载:“钦州村落,土人新妇之饰,以碎杂彩合成细毬,文如大方帕,名衫。”同书卷三载:瑶人“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窣。”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六载:“峒徭斑斓其衣”。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载:瑶人,“衣斑斓布褐”。说明当时的广西刺绣已比较普遍,且工艺精致,颜色丰富。

明清时期,广西刺绣达到鼎盛。从明清史籍记载来看,当时壮族各地除以织锦、蜡染装饰外,刺绣为服装的主要装饰。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四〇云:壮人“妇女亦著黎桶,下围花幔。”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土僚……妇女衣花绣短褐,系桶裙。”清人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载:壮人“男女服尚青,蜡点花斑,式颇华,但领、袖五色绒线绣花于上。”永福县“妇人……裙拖十幅,刺花成彩。”同书卷二七九亦载:壮族妇女“缀五色绒于襟袂裙幅间。”“蛮……巧者或织彩成锦,或擘丝绣巾。”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云:兴安县壮族“妇……衣裳俱缘以锦绣”。贺县(今贺州市八步区)“男花巾缠头,项饰银圈,青衣绣缘。”从这些文献中看出,这一时期的壮族普遍穿绣花衣服,刺绣工艺精巧。

图四、广西刺绣以精美闻名

这一时期,瑶族刺绣工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代《炎徼纪闻·蛮夷》卷四载:瑶人“斑衣”。《粤西丛载》卷二十四载:瑶人“用五色绒,染绣花卉”。《皇清职贡图》卷四记载:临桂大良瑶,“男子……短衣缘绣……瑶妇……以蛮锦刺绣为衣”。灌阳竹箭瑶,“男衣缘边短衣,女花领绣裙。”罗城瑶人,“男五色布裹头,领缘花,绒带缀制钱。女以竹片缀珠覆首,布衣花袖……”

庆远府(今河池地区)过山瑶人,“男女俱插长簪,短衣绣领……”陆川县山子瑶,“女则以绣缘领。”合浦县瑶人,“山妇喜以绣帛束胸。”修仁县(今荔浦)瑶人,“男女短衣花领。”清人谢启昆《广西通志》卷二七八也有记载:临桂熟瑶,“青衣绣缘。”灵川六都瑶,“衣领绣花,以镶红绿为缘。”说明当时绣花工艺流行地区广泛,瑶族常以刺绣作为服装装饰,华彩斑斓。

图五、广西过山瑶服饰

苗族刺绣工艺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清人钱元昌《粤西诸蛮图记》载:“怀远(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苗,男女服以青布绣花,极工巧。”“头以布裹,或绣或素。”“跳月”时,“女抛绣笼”。由此可见,苗族服装普遍绣花。道光《龙胜厅志·风俗》云:苗人“外穿丝绒织花布长袍,五色线边。”改土归流后,大批汉人及屯兵进入广西苗族地区,带来先进的种植技艺,促进苗族纺织、刺绣工艺水平的提高。

明清时期的史籍记载广西各地服饰时多用“花衣”“斑衣”“花裙”“绣裙”等文字,足见当时刺绣运用之广泛。广西各民族掌握了平绣、布贴绣、十字绣、反面绣、错针绣等多种刺绣技法,男女衣服皆绣花边,并善融织染、挑花、刺绣于一体,刺绣工艺之精美令人惊叹。

二、现代广西刺绣

民国时期,广西的服饰习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时候的城镇出现了新潮的时髦服饰,少数民族间开始汉化,因此服饰习惯也渐渐趋于汉化,复杂繁琐的民族服饰逐渐被简便的服饰替代,衣、鞋上的绣花等装饰减少。陆学人《宾阳县志》载:宾阳县壮族“入民国,男服多改对襟,女服不尚镶边。”藤县蓝靛瑶“今渐改素妆矣。”

图六、宾阳县蓝靛瑶传统服饰

由于广西的大多数地区都将绣花的服饰改为素色的唐装,人们也不像明清时期那样广泛的使用刺绣品,导致刺绣工艺逐渐衰落。

但是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服饰,因此刺绣依然是这些地区必须的常用品。刘锡蕃《岭表纪蛮》载:“沙人,亦僮类也……女花衣花裙。”同书亦载:“妇女头覆帕……花带束腰。”在瑶族地区,人们多穿传统民族服饰,妇女多会绣花,且各地瑶人所绣花色、图案、风格等丰富多样。

“瑶妇……领袖绣花边,胸部绣团花或方形之花,或结绒球为饰……至若裙裤有长短,有叠摺,有五彩,有文绣。”“绣工复杂,耗时极多。”恭城瑶人,“妇人……衣服则用五色绒绣其衣裙襟领,男子亦以绒绣花帕束以花带。”

庞新民在《两广瑶山调查》中描述:思恩(今环江)瑶人,“妇女则小袂长裙绣刺花纹”,板瑶,“女人胸前悬挂长方形布一幅,上载满绣花纹,裤脚亦刺有花纹。”盘古瑶“妇女,缠以两端绣花之蓝布包头,胸前繫一块长方形之蓝布,表面饰以刺绣……腰际束蓝布腰带一条,两端俱绣纹彩。”

《凌云县志》卷四载:盘古瑶,“女子挽长发于顶上,缠以两端绣花之蓝布包头,其状成一尖形。短衫长裤,妇女胸前束一块长方形之蓝布,表面饰以刺绣,外加长可及踵之外衣一件,形状颇类西式外套,衣领及袖俱有华丽之绣饰,腰际束蓝腰带一条,两端俱绣文彩。”

宜北县(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部分)瑶人“好尚种棉纺织刺绣。”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到:“妇女的衣服两袖和下沿绣着各式花样”,男头巾“两端都绣着蓝色的花边”。

刘介《苗荒小纪》载有融水苗族服饰:“女子服式……白苗襟绣白花,裙裾亦然。凡苗与瑶,皆喜着桶裆……花辫缘之。”阮镜清在《广西融县苗人的文化》中描述:苗人“妇女的装束,则现在尚保存古风。通常头上缠一布巾,巾蓝底而有花纹……普通领上、袖口及开襟之处,皆缝缀有美丽的花纹。”民国《三江县志》载有侗族服饰:“女子……胸衬以绣花肚兜,布裙至膝。”可见广西苗、侗等民族地区仍保留穿戴刺绣服饰的习俗。

民国时期出现了专业刺绣厂家及职业刺绣艺人。如“民国”三十三年(年)5月,柳州首家刺绣工厂“天宝湘绣厂”开业生产。年前,许多地区出现刺绣艺人,他们依附于车缝业户,为他人刺绣服饰,刺绣多用于背带、衣服、饰物上。

尽管一些地方仍保留刺绣传统,但从总体上看,民国时期广西刺绣已不如明清时期盛行,呈现衰微趋势。

三、当代广西刺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地区,人们还较普遍穿本民族传统服饰,刺绣产品仍被人们需要,因而还传承着传统刺绣工艺。“文革”时期,传统服饰尤其是刺绣品被视为“四旧”遭到禁止,人们被迫放弃刺绣衣饰。80年代以后,传统手工刺绣工艺有所恢复,但因受各种流行时装的冲击,加之手工刺绣成本高,刺绣品销路不好,刺绣工艺衰微凋零的局面已不可避免,也难以扭转。

图七、直到旅游业的发展,广西刺绣才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兴盛,人们看到了刺绣工艺品带来的经济效益,重新拾起针线制作刺绣品出售,因此广西各地出现不少民间刺绣散户。在靖西、隆林、那坡、田林、三江、乐业、凌云、龙胜、南丹、富川、八步、融水、金秀等地的乡镇集市上,各民族自织、自染、自绣的服饰工艺品已成行成市,在广西、云南、贵州不少城市的工艺商店也有广西刺绣工艺品摆卖。

广西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刺绣生产基地。如靖西县旧州街,从小女孩到老太太都会刺绣,人们绣制绣球、刺绣虎头鞋、挎包、壁挂及小饰物等,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给当地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包括刺绣在内的广西各民族服饰的有系统收藏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中央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等民族院校文物馆、博物馆和地方省市的博物馆对广西各民族服饰进行收藏。但60年代中期后,收藏工作中断,许多搜集的刺绣实物被损毁,有的则丢失,直到80年代后,各民族刺绣等的收藏工作才又重新启动。

四、制约广西传统刺绣发展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

历史上,政治气候一直深刻影响着包括刺绣在内的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张“新生活运动”,“新桂系”在广西各县成立“风俗改良委员会”,年颁布《广西省改良风俗规则》,其中规定:“男女服装须购国货,不准奇装异服。”少数民族妇女的裙装、饰物被视为“奇装异服”遭禁止穿戴,服饰的附属品――刺绣也随之衰落了。

图八、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六七十年代,刺绣品被视为“四旧”遭到禁用,刺绣衣饰难见踪影。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有意识的介入、引导使包括广西刺绣在内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获得动力,传统手工刺绣工艺有所复兴。

(二)经济因素

刺绣是广西各民族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耕文化下发展起来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结构是解决他们衣食为本的生活基础,也是其刺绣工艺得以世代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广西刺绣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其原料选择经历了从麻、棉、蚕丝、化纤产品的发展过程,刺绣工艺也愈发精致。

图九、现代工艺的发展使得人们选择余地

而在传统文化向现代经济接轨过程中,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用手中的余钱从市场上方便地买到机织布和刺绣成品,从而免除了自己种棉、纺纱、织布、刺绣的繁重劳动,年轻人不再愿意传承传统织绣技艺,刺绣工艺的衰微已成趋势。

(三)民俗因素

在广西不少民俗活动中都使用到织绣品。过去,婴儿过“三朝”、满月时,外婆要送绣花背带、衣帽等。一些祭祀活动中,要有织绣品祭祀。姑娘的女红技艺是小伙子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尺之一,因此姑娘会将自己精心绣制的布帕、布鞋、腰带、绣球等赠给恋人。姑娘出嫁时,嫁妆一般要有织绣品。这些习俗无疑促使刺绣技艺代代传承。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婚娶、寿诞简化,刺绣品主要是制作喜事用的服饰、被面、门帘、花鞋、枕套、背带等,随着移风易俗,这些刺绣工艺品用量减少。织绣技艺也不再是人们衡量妇女能干与否的标准,掌握刺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四)族群交往

明清及以前,广西少数民族衣饰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绣花装饰较为丰富。民国时期,因受汉文化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衣着普遍改为唐装,衣服、鞋子很少绣花滚边,只有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使用刺绣品。年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族服饰影响更为显著。21世纪以来,甚至连偏远地区的人们都已经很少再穿本民族传统服饰,刺绣品更是少见了。

由上文论述可知,广西刺绣起源于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是繁盛期,民国时期由盛转衰。年后,广西刺绣有短暂的发展。“文革”时期,刺绣品遭到禁用。80年代以后,伴随着传统服饰的逐渐衰微,作为传统服饰附属装饰的刺绣也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刺绣技艺陷入传承的困境。广西刺绣的兴衰沉浮与政治、经济、民俗以及族群交往等有密切关联。广西刺绣凝聚了广西各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广西各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刺绣技艺刻不容缓。我们目前应该做的是,对其多一份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刺绣文化的机遇与挑战,传承千年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