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之父”,是著名的科学家,在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却一失足成千古恨,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美满婚姻。
以至于当他临终时,原配妻子戴传蕙所生的六个子女,没有一个人来探望他,不禁令人唏嘘。
那么,茅以升为何会落得一个晚年凄凉的景象?他与戴传蕙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他的一生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早年立志,少年有为
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同年10月,全家举迁到了南京。
3岁时,茅以升开始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5岁起读私塾,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而且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
7岁那年,茅以升走进了思益学堂,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四书五经,迈进了学海无涯的新天地。
在学堂里,茅以升踌躇满志,不断汲取新知识,心里充满了各种理想。
由于喜爱数学,想当个数学家,看到詹天佑修建我国第一座铁路时,又想当铁路工程师。
然而,不久以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茅以升又萌生了建桥的理想,而这理想最终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事业。
那年端午节,几个小伙伴约茅以升看南京秦淮河的龙船比赛。可是刚要走时,他突然肚子痛,于是只好待在家里。
谁知,这件本让茅以升感觉失望的事反而成了幸事,由于当时人太多,桥又不坚固,有一座桥居然给挤塌了,有不少人掉在河里淹死了。
闻听此言,茅以升非常震惊,很快脑海闪现出一个念头:长大了一定要造一座最结实的大桥!
随后,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受到了父亲的表扬和支持。
从此,茅以升就跟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各种各样的桥开始留心观察,只要和桥有关的任何东西,都会妥善保存。
年,16岁的茅以升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为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就读土木工程专业。
唐山路矿学堂没有正式教科书,而且老师都用英语讲课。
茅以升每次听完课,都要翻阅几十本参考书,但他既自律又有规划,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年,注定是喜庆的一年。奉父母之命,受媒妁之言,18岁的茅以升返回家乡举行了婚礼。
其发妻是同乡的戴传蕙,只见她温柔娴静,气质婉约,有着江南女子独特的美,由于饱读诗书,还自带一抹知书达理的高雅气质。
茅以升非常喜欢眼前的妙龄女子,而戴传蕙也相当喜欢眼前年轻人的温文尔雅,两人一见钟情。
婚后的生活,恩爱甜蜜,从此,这个端庄优雅的女人,便成了茅以升生活与事业的贤内助和精神力量。
第二年,他们便有了大儿子茅于越。
可是,茅以升当时还在唐山读书,小夫妻俩只能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
戴传蕙充分显现了温良贤淑的美德,独自在家照顾儿子,侍奉公婆。
都说男儿志在四方,一心想要建造大桥的茅以升,在接下来的时光中,开始一步步迈向了理想的彼岸。
青年得志,施展抱负
年,茅以升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并考取清华留美研究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桥梁专业。
大学期间,茅以升刻苦勤奋,在第一年就获取了硕士学位。
然后经导师介绍,进入到美国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进行实践的研究。
寒窗苦读十几年,茅以升的勤勉努力为他以后的桥梁事业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年,茅以升回到了祖国,在母校唐山路矿学堂当了一名教授,此时,他的女儿又出生了。
于是,他就将戴传蕙和一对儿女接到了唐山,一家人总算团聚了。
然而,平静的日子注定不会长久,由于茅以升的工作变动频繁,随时搬迁成了家常便饭。
从年到年,在29年时间里,他们举家迁徙不下27次。
而每一次搬家后,所有的细枝末节,都是戴传蕙一个人在操持完成。
可茅以升只是一心只扑在事业上,两耳不闻家里事,全程是甩手掌柜姿态,戴传蕙的辛劳可见一斑。
年,茅以升正在天津大学任教时,收到浙江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约,约他去杭州商讨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事。
这对于一个深爱桥梁建筑史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又马不停蹄的带领全家奔赴杭州“安营扎寨”。
戴传蕙非常支持丈夫的决定,毫无怨言的再一次默默跟随,不过,当她知道了建桥的困难后,内心不免隐隐担忧。
由于钱塘江波涛险恶,江流汹涌,上游时常有山水暴发,而且江底又深不可测,泥沙深厚,不比寻常,给打桩也造成很大困难。
如果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冒险,确实令人忐忑。
但是,茅以升却决定迎难而上,慨然受命。
因为在此前,俯卧在中国大江大河上的大桥都是外国人所造,因此他立志要实现中国人自己造大桥的梦想。
此后,身为大桥工程处处长的茅以升,每天忙的团团转,经常吃住在工地,和其他负责人一起日夜兼程,艰苦奋战。
不过,建桥期间也不乏有出现险情的状况,每次不好的消息传到戴传蕙那里,她就会感觉揪心般的疼痛。
久而久之,由于忧虑过重,失眠多梦,竟然患上了抑郁症。
看到爱妻为了自己的事业染上恶疾,茅以升忧心忡忡,一边是他放不下的工程,一边又是对家人的牵挂,他内外交困,身心俱疲。
为了让戴传蕙早日康复,茅以升稍有空隙就带她去北京治疗,甚至从不信鬼神的他,也开始了求神拜佛。
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茅以升依旧对建桥之事兢兢业业。
他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题,解决了不为人知的悲楚心酸,为我国的桥梁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无数的经验。
然而,当钱塘江大桥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时,日本的铁蹄逼近了杭州。
为了妻儿的安全,茅以升让大儿子护送戴传蕙去长沙避难,自己则留在杭州。一家人忍痛分开,依依惜别。
战乱年代,虽国破但山河在,早晚会有团聚那一天。就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迎来了钱塘江大桥的诞生。
年9月26日,象征着中国桥梁建筑史上里程碑的钱塘江大桥,冒着敌人的轰炸,终于竣工通车了。
看着一列列载着老百姓和抗日物资的列车隆隆驶过大桥,茅以升百感交集。
而更令他欣慰的是,远在长沙的戴传蕙听到这个喜讯,竟然病情痊愈。
然而,喜悦的时光总是太短,由于为了避免大桥被日军占用,茅以升接到了命令:将大桥炸掉。
虽然炸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是这足以让茅以升心如刀割。最后,他痛苦地执行了命令。
随后抗战爆发,茅以升与家人先后辗转于湖南、贵州、重庆等地,饱受战火纷飞的洗礼,直到抗战胜利。
结婚30多年间,无论什么境况,戴传蕙一直鼓励和支持丈夫的事业,独自在家养育儿女,操持家务、任劳任怨。
可以说没有戴传蕙在背后默默付出和精神力量的支撑,就不会有茅以升事业上的成功。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成了戴传蕙下半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了茅以升晚年最愧对爱妻与子女的痛。
中年出轨,亲情疏离
年,茅以升只身前往上海工作,而妻子戴传蕙则在南京,两人开始了分居状态。
在上海,50岁的茅以升经朋友介绍,认识了21岁的权桂云。
初次见面,茅以升就被权桂云的温婉大方,活泼开朗的性格所吸引。
而权桂云也喜欢眼前这位德高望重、性格温和的前辈。
尽管两人年龄悬殊,但茅以升却突破了禁线,将糟糠之妻抛之脑后,娶了权桂云,有了家外之家,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儿茅玉麟。
但激情过后,总会归于平淡,这期间茅以升还是牵挂远在南京的戴传蕙,因为两人感情一直很好,他从来没想过要抛弃自己的妻子。
鉴于戴传蕙曾经患过严重的忧郁症,茅以升不想让他再次受刺激,因此对于自己出轨之事就一直隐瞒着,也算相安无事。
可是,年,中国掀起了“忠诚老实运动”之风。
每人都必须将自己的隐私如实讲出来,包括政治问题也包括家庭生活,这让茅以升深陷痛苦之中。
他怕发妻戴传蕙难以接受,再次犯病,但又不知如何安排权桂云的去留。
于是他试探着想让权桂云离开自己,但是无果。最终茅以升耐不住良心的煎熬,向戴传蕙坦白了一切。
可想而知,哪个女人会大度到允许自己的丈夫有外室?
何况戴传蕙一直深爱着茅以升,在她眼里,丈夫明事理,懂体贴,又正直。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像一道晴天霹雳,着实让戴传蕙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从此后,她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好,时常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
尤其在那段动荡的岁月中,因为茅以升被时常批斗,戴传蕙成天担惊受怕,随后又患上了肺气肿、心脏病,于年便与世长辞。
爱妻离世,茅以升无比痛苦,他愧疚、自责、惋惜……可是再多的眼泪也换不回来曾经的甜蜜如初。
为了纪念戴传蕙,茅以升把她给自己写的信件,编集成册,取名《蕙君遗墨》,纪念与发妻的半个多世纪的坎坷爱情之路。
尽管茅以升对母亲的真情实感,子女们都看在眼里,但自从他的婚外情曝光,便成了家人们和他疏离的导火索。
由于权桂云一直没提出什么要求,死心塌地跟随茅以升,这让他十分愧疚。
发妻撒手人寰后,他便把权桂云和女儿茅玉麟接到家中,却遭到了六个儿女的强烈反对。
尤其大儿子茅于越,因为从小由戴传蕙一手拉扯大,与母亲感情极深。
看到父亲公开背叛家庭,相当气愤,公然声明:“只要权桂云在,他就不进茅以升的家。”
子女对自己的不谅解,也成了茅以升晚年生活中最痛心的一件事。
晚年入党、临终凄凉
尽管茅以升的感情生活被自己搞得一团糟,但他在事业上的建树始终有目共睹。
60岁那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又受命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
中国当时所有大河上都已建了大桥,唯独剩下这道“天堑”,还阻碍着南北的交通。
尽管依旧困难重重,但茅以升依旧奔波于工地之间,恪尽职守的发挥自己的余热。
当这座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不禁为这位老人肃然起敬。
茅以升一生爱桥、造桥,为中国的桥梁工程和桥梁文化做出了不朽的功绩,而这一座座桥也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年10月12日,92岁的茅以升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这是他追求了近四十年,才得以实现的人生目标,可谓历尽坎坷。
早在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上海市长陈良“强行”让茅以升当市政府秘书长。
由于那时他已经与中共地下组织发生联系,于是东躲西藏,不肯出任。
后来在我党的建议下,他走马上任,但以这个职务为掩护,做了许多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为新上海诞生,做出了贡献。
茅以升虽然是党外人士,但他一直是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分子。
可由于风云变幻,有诸因素掺和其中,入党的心愿一直未遂。
直到年,茅以升90岁高龄时,他觉得已经有日可数,便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入党申请书,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入党的忠诚和殷切期盼。
终于,在年8月19日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复,同意接受茅以升为党员。
他激动的热泪盈眶,高兴的神态是那样天真纯朴,犹如一个小孩子。
年11月12日15时,94岁的茅以升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弥留之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自己的大儿子,盼望着他的信件。
可是,直到临终时,茅以升也没见到大儿子,等来的却是一封“伪造”的信。
为了达成父亲心愿,小女儿茅玉麟替自己哥哥给父亲写的信,确实令人痛心和哀婉。
结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如何,茅以升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技术领域依旧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茅以升的一生与桥结下了不解之源,他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排除万难的奋斗精神为我国的桥梁建筑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值得后人钦佩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