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白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张无忌本可逐鹿天下,登基为帝,为何悄然隐
TUhjnbcbe - 2024/7/14 16:13:00

彭莹玉说道:“教主容察:前代教主在圣火令上刻此三大令、五小令之时,百姓受官府欺压凌剥,苦不堪言。本教为众百姓出头,自己自然不可去做官家、做官府。但今日鞑子占我江山,神州沦于异族,我教的最大宗旨,莫过于驱除胡虏,拯救千万百姓于鞑子的铁蹄践踏之下。教主做官家、众兄弟做官府,并不是为了欺压百姓,而是拯救百姓,保护百姓。因此属下等奉请教主为百姓而称王。”——引言

这是《倚天屠龙记》小说结尾明教群雄拥立张无忌为帝时说的一段话。

明教是金庸《倚天屠龙记》小说中的江湖第一大派,最初被贴着邪魔外道的标签,是名门正派口诛笔伐、深恶痛绝的“大魔头”。后在新教主张无忌的领导下,重整教规,严肃教义,将劣迹斑斑的明教引入正途。蝴蝶谷大会,在熊熊圣火中,明教教徒万众一心,空前团结,宣布与江湖六大派停息干戈,重申为善除恶,济世救人宗旨,确立驱除蒙古鞑子的反元目标,彻底洗白了明教。后来张无忌带领明教群雄解救被困万安寺的六大派,解除六大派的灭顶之灾,少室山屠狮英雄会,粉碎成昆颠覆少林的阴谋,张无忌临危受命,带领明教及六大派打退元军的进攻,力挽狂澜,六大派与明教尽释前嫌,六大派对明教感恩戴德,刮目相看,张无忌手握屠龙刀,成为实质意义上的“武林至尊”。

明教旗下的反元义军,遍布全国各地,发展迅猛,义军教众达数十万之多,对元朝构成极大打击,成为元末各地起义军的主力,推翻元朝指日可待。

自此中原英雄倾心归附明教,张无忌号令到处,无不凛遵。明教数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不齿,被目为妖魔淫邪,经此一番天翻地覆的大变,竟成为中原群雄之首,克成大汉子孙中兴的大业。

张无忌作为明教教主,旗下有数十万之军队,本可逐鹿天下,甚至加冕为帝。

但是,我们的张无忌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选择功成身退,与红颜知己赵敏郡主在一起,他和她准备远赴大漠,从此过上逍遥世外的神仙眷侣日子。

张无忌为什么要突然退隐?有何背后原因。本文进行深度解析,文字三千多字,信息量大,建议收藏。

一、根据金庸修订版小说所述,张无忌退隐的外因:朱元璋的施压和诡计。

在《倚天屠龙记》修订版小说中,朱元璋策划了一场阴谋,迫使张无忌自动退隐,他故意给张无忌赵敏下了迷药,并且自编自导了一场戏。

不等徐常二人答话,又道:“这人耳目众多,军中到处是他的心腹,咱们别提他名字。”只听徐达道:“朱大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斩草除根,莫留后患。”朱元璋道:“但这小贼总是咱们首领,咱们可不能忘恩负义,这是基业,终究可说是他的。”——选自金庸修订版《倚天屠龙记》

朱元璋此时已经是明教军中的主帅,威望和地位非常高,徐达,常遇春,这些大将都是朱元璋的死党下属,对朱唯命是从。他们所说的“小贼”,张无忌以为说的是自己,实际上这正是朱元璋的“诡计”,他是故意让张无忌认为说的就是张无忌,正戳中张无忌的脆弱内心,好让他因为兄弟(徐达,常遇春)背叛自己心灰意冷,主动离开明教。实际上“小贼”说的是朱元璋栽赃“通敌卖国”罪名的“小明王”韩林儿。

朱元璋剧照

张无忌与老奸巨猾的“一代枭雄”朱元璋相比,显然是新手遇上了老姜!

要杀朱元璋很容易,就是有10个朱元璋,也可以把他给干掉。但是从大局考虑,朱元璋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在义军中的威望,不容小觑。从反元大业考虑,张无忌宁愿自己退出权力中心,也不愿损坏义军的团结,这点朱元璋拿捏的死死的。

所以,正如朱元璋预计的那样,张无忌在失望之后辞去教主之位,传给杨逍,自己则和赵敏逍遥世外。

朱元璋和张无忌

二、张无忌自身的性格决定:他不适合做政治领袖

主角张无忌缺少英雄豪气,他没有乔峰那样的盖世豪气。性格当中的软弱,优柔寡断,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也没有政治野心和权利欲。

金庸这样说: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当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强做了,最后也必定失败。中国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将结论明确地摆在那里。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政敌的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

金庸先生这段话,简明扼要,指出了要想做成功的政治领袖,需要残忍,需要决断明快,需要权利欲。

张无忌这个人太善良,即使对于暗害过他的仇人,他也恨不起来,残忍不起来,他把谁都当朋友;

他遇事寡断,在当教主时候,虽然做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教务主意一般请示杨逍,范瑶等人意见,并不深谙处事之道,只是勉强担任一把手;

关于明教教主权利,他并不热衷,因为本来他就是一个小白,当初做教主只是出于形势所迫,是为了“救人救教”,完全没有权利的思想包袱,所以谈不上“权利欲”。这点他远远不如女强人周芷若和妖女赵敏。

这样的张无忌,不是当领袖的料,不是朱元璋的对手,尤其是在明争暗斗的权利场,他一点都不留恋,因此,退隐江湖是早晚的事情。

三、拒绝称为“明王”,张无忌重申尊奉圣火令三大令。

大概可能是因为金庸先生感觉在修订版中对于张无忌退隐写的太过突然,金庸在世纪新修版小说中关于张无忌退隐这事,增加了一些戏份,作为补充。

在世纪新修版小说结尾,明教群雄打算拥立张无忌为“明王”,甚至称帝。

过不多日,明教众首领纷纷自各地到应天府相聚,杨逍、范遥、韦一笑、殷野王、五散人、五旗使等先后到达。这次明教首脑大会应天,便是意图奉教主张无忌为义军的正式首领,就此称为“明王”,打平天下后登位为帝,建立大明王朝。应天府大多数兵将出自明教,徐达、常遇春等大将,杨逍、范遥、韦一笑、彭和尚等教中首脑人物,对张无忌向来尊崇信服,一致赞同,只朱元璋、李文忠、胡廷瑞等不愿将大好基业奉之于张无忌,然见大势所趋,也不敢示意反对。——世纪新修版《倚天屠龙记》

此时“小明王”韩林儿已经被朱元璋下属廖永忠沉江害死,明教义军缺少首领,于是明教高层欲立张无忌为义军首领,称为“明王”,掌握军队领导权。

张无忌坚决不同意称王称帝,此事作罢。

后来波斯宗教送回圣火令,张无忌宣读明教圣火令三大令五小令,重申教义,作为说服下属的坚定理由。根据明教圣火令三大令,第一令,不得为官做君;第二令,不得虐民害民;第三令,不得自相争斗。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得为官做君,写的明明白白。

吾教自教主以至初入教弟子,皆以普救世人为念,决不图谋私利。是以不得投考科举,不得应朝廷征聘任用,不得为将帅丞相,不得做任何大小官吏,更不得自立为君主,据地称帝。于反抗外族君皇之时,可暂以‘王侯’、‘将军’等为名,以资号召。一旦克成大业,凡我教主以至任何教众,均须退为平民,僻处草野,兢兢业业,专注于救民、渡世、行善去恶。

对于明教高层人员来说,张无忌如果就任“明王”,取得义军的领导权,将逐鹿天下,在乱世之中成一方霸主,以明教势如破竹之大好形势,日后星火燎原,登基为帝,是大有可能的。其余人也可以荣登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之路。

彭莹玉建议,时移世易,思路可变,“但今日鞑子占我江山,神州沦于异族,我教的最大宗旨,莫过于驱除胡虏,拯救千万百姓于鞑子的铁蹄践踏之下。教主做官家、众兄弟做官府,并不是为了欺压百姓,而是拯救百姓,保护百姓。因此属下等奉请教主为百姓而称王。”

面对杨逍、范遥、韦一笑等人的附和,张无忌断然拒绝了下属的“好意”,坚决不称王称帝,张无忌说:本人坚决不愿称帝称王,决心决意,遵从圣火令大令。我明教屠龙刀誓杀暴虐害民的君主、诛灭贪官污吏,千年百年,此志不变。”。他以屠龙刀劈段龙椅立下重誓,迫使部下放弃拥立为帝的念头。

这段情节演绎,则无疑显示出了张无忌立场强势的一面,即使要退隐,也要把明教的教义大令重申,坚持济世救人,去除个人私心。

00::10

四、写在最后:不爱江山爱美人

权力如过眼云烟,而赵敏的蒙古郡主身份也是朱元璋迫使张无忌隐退的一个王牌。宁愿舍弃无上的地位,换取和赵敏的长相厮守,这是张无忌的选择。

于是,最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结局:张无忌功成身退,无官一身轻,回归了自我的本真。张无忌更像是一个普通人,喧闹和荣光之后,让一切回归平淡,他的选择虽然无奈,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符合一个普遍的哲学规律。

舍弃了称王称帝的机会,辞去了明教教主之位,从此寄情山水,与赵敏远赴蒙古大漠,从此不回中土。在那里没有争斗,没有烦恼,只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而我们的张无忌曾经答应赵敏郡主的三件事还差一件事,将在余生兑现,用一支笔,为心爱之人画眉一辈子。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绝美的风景,满足了大团圆的美好愿景。

历史的洪流奔涌向前,朱元璋窃取明教军事领导权,沙场纵横,大杀四方,成就帝业。

书曰:其后朱元璋虽起异心,迭施奸谋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国号不得不称一个“明”字。明朝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祯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从明教而来。#金庸武侠江湖#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无忌本可逐鹿天下,登基为帝,为何悄然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