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谢军王永端
5月13日起,半岛连续刊发5篇调查报道,深度剖析前海一线石老人当前身体堪忧,亟需人为保护,系列报道引发重大反响。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看到报道后,于5月27日派出总工程师前往石老人景区,通过半岛首次向外界详解石老人目前身体状况。
事实是,石老人及周边地质形成于11.3亿~9.5亿年前,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地质历史演变,石老人海岸地貌形成与现在大致相当的模样。30年来,石老人海蚀柱经历了两次体检,精准体检显示“强风化状态”的石老人,头、臀损伤严重。尘封11年的这份档案,通过半岛首次独家公开。
市民说>>海蚀柱体已现多洞
5月13日起,半岛都市报分别以《海蚀柱时有坠石,石老人盼“查体”》《没有这块石头,就不叫“石老人”》《百万游客,为何钟情一块石头》等为题,连续刊发5篇调查报道,深度剖析前海一线石老人当前身体堪忧,亟需人为保护。
石老人身上掉石头的相关报道先后引上百家媒体转载。报道不但引市民
市民刘女士说,石老人作为青岛前海一线重要的地标性景点、公共区域,近20米高的上方向下掉石头,公共安全不能无视,相关部门当对石老人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同时根据情况进行人为干预。
市民高先生则认为,尽管他不知道这个已经形成数千年的石老人在风化的状态下,是否可进行人为干预,但相关部门至少应当在石老人周边设置提示或警示牌,告知游客或市民不应在退潮后靠近石老人。
早前,半岛全媒体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有些外地游客表示,他们并不知道石老人身体上掉石头,所以他们才在石老人的基座边拍照或抬头观望。也有游客认为,石老人既然掉石头,相关部门确实需要在石老人附近设置警示牌,或划定半径,不得游客靠近石老人。
一名青岛市民说,实际上石老人海蚀柱不光是心形洞目前越老越大,而且当前整个柱体上有多个洞。
“海蚀柱北侧的中间部位,就有多个小洞,这些小洞越来越大。”这名市民对记者说,这些小洞都是在海风的作用下形成的,随着小洞的扩大,一些小石块摇摇欲坠。在退潮起海风的情况下,小石块掉落很可能给游客带来危险。
海蚀柱体小洞(中右位置)频现。
半岛的连续报道,在引起市民、游人
海洋地质勘察院常务副院长石鹏说,作为公共区域和重要自然景观的石老人,身体上部向下掉石头,确实当引起重视,毕竟掉石头的背后将涉及众多市民和游人的公共安全与利益。
专家说>>景观“越来越瘦小”
早在数天前,海洋地质勘察院总工程师马利柱就通过相关途径
上午8时15分,半岛记者就与马利柱总工程师赶到了石老人海蚀柱旁。此时的潮水已经退到了海蚀柱周边。
马利柱正对石老人周边地质进行辨认。
穿过石老人东北侧的砂砾与礁石,马利柱和记者行走在石老人周边。马利柱说,早在年,青岛相关部门就对石老人海蚀柱进行过一次体检。
“当时体检的设备比较简陋,主要靠人工完成。”马利柱说,“尽管靠人工,但年前后的那次体检,意味着青岛以官方之名,正式将石老人的健康状况重视起来了。”
一直以来,石老人没有间断风化,30年前的那次体检,是基于石老人身体状况堪忧的“被发现”。
行走在石老人东侧的砂砾中,马利柱说,石老人海蚀柱周边海蚀地貌十分发育,北侧为海蚀崖,南侧有岩礁出露。在石老人的周边,同时分布着其他大小7个海蚀柱,这些小型的海蚀柱也被称海蚀蘑菇,石老人海蚀柱最高。石老人的周边有发育典型的海蚀平台,潮间带较窄,有明显的分布带。
马利柱表示,石老人北侧的海蚀崖为海浪侵蚀崩塌所致,坡度陡峻,而崖底部有海蚀洞。石老人海蚀柱周边的山体主要为花岗岩、安山质火山凝灰岩、流纹质火山凝灰岩等,而8个大小海蚀柱均为花岗岩。
石老人周边共有8个海蚀柱。
除了30年前的那次体检外,早在年,海洋地质勘察院对石老人海蚀柱同样进行了体检,而时年39岁的马利柱全程参与了当时的体检,对当时体检的情况记忆犹新。
“年的那次体检采用了德国徕卡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石老人身上共获取了约万个数据点。”马利柱说,“后期进行点云拼接成了多万个面,形成了三维模拟图像。”
除了对石老人体检之外,勘察院还对石老人周边的地质形成进行了详实勘察。
马利柱说,石老人及周边地质形成于11.3亿~9.5亿年前的早白垩晚期,当时胶莱盆地强烈扩张,火山活动渐趋猛烈。末期幔源岩浆经过分异、混杂后,喷出地表,形成酸性火山岩。在石老人附近,距今约6.8~9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晚期,酸性岩浆分异侵位,形成花岗岩。
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一段时期,青岛地区一直处于地壳缓慢抬升剥蚀状态,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地质历史演变,石老人海岸地貌形成与现在大致相当的模样。
马利柱向记者介绍石老人周边地质。
“当时石老人周边海岸底部受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洞不断加深、顶大,顶部悬突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坠,陡峭的崖壁出现了。”马利柱表示,坠落的岩块被海浪搬运,形成不断后退的海蚀崖。由安山岩、火山凝灰岩等组成的石老人基岩海岸,岩质软弱,岩体破碎,而石老人及其周边的花岗岩相对坚硬,抗侵蚀能力强,突出分布在海蚀平台和岸滩之上,形成了岩礁、海蚀柱、海蚀蘑菇等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与以前相比,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瘦小了’。”马利柱说,“多年前的石老人以及周边的7个小型的海蚀蘑菇,比现在要大。”
资料说>>头部岩体“较破碎”
11年前,对石老人海蚀柱精准体检的状况是怎样的?
根据海洋地质勘察院提供给半岛全媒体记者的资料,年实测的数据显示,石老人最顶部的高度为18.3米,底座周长约67.米,体积约平方米。石老人海蚀柱底部与周边岩体相连,是向海突出的海岬。石老人总体呈棕褐色;长期侵蚀凹槽部位呈紫色,有黄斑;南侧风化呈灰褐色,有白斑。在高潮作用线以下表面附着较多海蛎子和少量藻类植物。
11年前的档案显示,海蚀柱多处需要加固。
除了上述情况外,早在11年前石老人的基座部位存在条较宽、延伸较长的裂缝,基座东侧凹槽,向上延伸至臂弯的心形洞处;基座的西侧有一个小的海蚀凹坑;基座的南侧存在2条大的张性裂隙。岩体表面密集分布着蜂窝状海蚀壁龛,以柱体南部居多,直径3~50厘米不等。
事实是,早在11年前,石老人的头部已经令人担忧。
体检显示,石老人头部“岩体较破碎,裂痕(仍在)发育,左脸部和臀部有岩块掉落后留下的较平整的裂隙面。”
石老人的脸部向下到臀部还有一条贯通的长约5米的竖向裂痕,而其脸部和头部长着青草。
半岛全媒体记者在现场发现,早前记载的“青草”,实际是一些小型的荆棘类木质植物。
马利柱正在石老人现场勘察。
马利柱说,结合青岛累年潮汐统计,按照年平均波高0.7米计算,石老人海蚀柱受潮汐涨落影响的部位高程在-0.7~2.08米之间。根据风暴潮期间最大浪高5.1米计算,风暴潮期间波浪对石老人作用最高可达6.35米。
马利柱表示,石老人基座部位为花岗岩,硅化程度强,质地坚硬。头部、臀部、背部为黄铁矿化花岗岩、褐铁矿化花岗岩等,蚀变严重,质地疏松。
面对11年前的历史记载,抚摸着如今的石老人海蚀柱,马利柱说,单靠肉眼难以从一些小细节上分辨11年来的石老人哪些部位小了多少,但可以确定的是,石老人不光是心形洞变大了,在身体的周边,如今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小洞,这些小洞正逐渐扩大。同时,柱体落石头,就是石老人逐步衰老和变瘦的主要特征之一。
“风化裂缝严重,岩体破碎,属强风化状态。”马利柱说。
被人为钉的缆绳对海蚀蘑菇是一种破坏。
■揭秘
四因素决定“老人”寿命
何种外因,将影响到高度超过18米、面积平方米的石老人的未来寿命?
对此,马利柱认为,石老人未来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气候、海洋、人为和地震四个主要因素。
青岛的日较差年平均值为6.8℃,昼夜温差较小,不利于岩体的裂隙发育。但青岛日照强烈,岩石属热的不良导体,容易发生皮状剥落。青岛降水多集中在6月下旬~9月上旬,大到暴雨年均5天,冰雹年均0.8天,雷暴年均23.1天。
挺立海中数千年的石老人海蚀柱。
马利柱说,大到暴雨对石老人海蚀柱的冲刷会造成头部等岩块的松动,甚至落石。雨水渗入裂缝中,对裂缝的浸润、软化,降低了结构面的粘结力,矿物的充分膨胀会使裂隙张开。现代工业的污染,雨水中的化学离子,会对岩石中的矿物产生腐蚀;冰雹对岩体的击打,容易造成外凸小岩块脱落。此外,青岛的海风与海水的溶蚀、海水中盐分的结晶撑裂共同作用,也会破坏石老人表面。青岛累年的结冰数平均为78.6天,水结冰产生的体积膨胀,可使石老人身体上的裂缝膨胀。
除了气候因素外,石老人周边的潮流、东南向涌浪和西北向风浪对柱体2.07米以下的部位产生磨蚀、冲蚀、掏蚀作用。青岛台风形成的~5米的大浪,对石老人作用位置可达6.35米。风暴潮期间,流急、浪高,海水中夹带大量泥沙,对石老人破坏力巨大。
马利柱表示,石老人南侧是游人攀爬、赶海和垂钓之地,随着游客的增多,人为攀爬对海蚀柱影响不容忽视。除了攀爬之外,人为向石老人柱体扔石头,破坏性对寿命影响严重。同时,~5级地震对石老人岩体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很可能造成头部岩块的崩落,但青岛不会发生强震。
“上述因素说明,当前石老人有些部位风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头、臀部位。”马利柱说,尽管石老人已经矗立海中数千年,但目前的风化进程不可阻止,衰老状况不可逆转。
石老人周边存在多样岩石。
■支招
若加固,当“修旧如旧”
在马利柱看来,石老人的衰老是“自然演化的规律”,11年前的体检系海蚀柱“成人”以来最精准的一次体检。
年的体检报告中就载明:通过长期详细研究其风化侵蚀肌理和风化侵蚀进程,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艺,人为的保护可以减缓其衰老的过程。因此,石老人海蚀柱需要进行加固和保护。
可事实是,11年过去了,石老人周边除了竖起过“严禁攀爬石老人海蚀柱”的牌子外,主管部门并没有对石老人进行加固与抽出专人看管和保护。
如何对石老人进行加固与保护?
马利柱说,11年前海洋地质勘察院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给出的建议是,在保证其景观效果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原始的自然风貌,保护必须环保。
马利柱指着那份加固和保护方案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石老人基座部位总体完整,岩石硬度较高,整体稳定性好。但需要对较宽大的裂缝采用灌浆法,对其进行填充保护,防止海浪的拍击、冲蚀作用下进一步加宽、加深,威胁上部岩块的稳定。东西两侧凹槽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性脆弱,可选用透明有机硅类高分子材料进行防护处理。东西两侧底部凹穴,可采用外围人工造礁的方式,作为凹穴部位涌浪侵蚀的掩护体,并且采用透明的有机硅类高分子材料对其表面进行防护处理,一方面对底部凹穴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游人前往南侧岩礁进行休闲垂钓的通道。人造礁石可略高于石老人南侧岩礁的高度,石材从海蚀崖下开采,其外表样貌与周围礁石无差异。
马利柱正在石老人现场勘察。
这份加固方案还载明,石老人头、肩、背部位掩体破碎,节理裂隙密集发育,裂隙间发育出棕红色粘土矿物,结合力较差,整体稳定性很差。颈部可以采用灌浆的方式或在颈部植入钢筋进行加固,肩部和背部需要对贯通的裂隙采用渗透灌浆的方式加固,防止岩块崩落。臀部的稳定性关系到头部岩体整体稳定性,需要采取支护措施,加强身体的抗压强度,确保支撑能力。
“不仅要‘修旧如旧’,还要为今后的加固和保护留下可行的空间。”马利柱说,加固和保护还应做好长期的监控与防护,不能一劳永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研工作者对其认识不断深入。
站在石老人旁边,马利柱将多块石块捡起,仔细分辨后,有研究价值的石块则被他装进了袋子里。他说,他将这些石块带回地质勘察院进行鉴定,以更利于保护石老人和揭秘石老人落石的方位。
行走在石老人东北侧的砂砾摊,面对身边其它7个海蚀柱或海蘑菇,马利柱说,如果将来相关部门对石老人海蚀柱进行加固,可先用眼前的这些小型海蚀柱进行灌浆加固进行试验,确定灌浆参数,对试验部位的加固效果进行评估良好后,方进行大面积实施。
除了这些加固措施,方案还认为,石老人周边有必要设置围栏,进行保护的同时,保证每年百万游人的安全。
往期阅读↓
守护石老人①|往下掉石块、心形石洞越来越大……石老人在变“老”
守护石老人②|没有这块石头,就不叫“石老人”!半岛报道引来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