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武安市徘徊镇西南方向的深山里,有一个小村庄,这里大部分的人都姓姚,因此得名姚家峧村。
?姚家峧村/韩港摄
十余年前,姚家峧村的一位老汉姚某成收留了一个年约60岁左右无名无姓的大娘,大娘说话方言浓重,大家都听不懂,因为没有可以证明她身份的任何信息,所以具体年龄也不得而知。
姚老汉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没上过学,没有什么文化,很少走出深山,没有能力帮助大娘寻亲。
姚老汉村里的祖宅年久失修,无法居住,也没有钱翻建维修,所以和大娘一起借助到了村里一位邻居的闲置房屋中。
年久失修的房屋(韩港/摄)
虽无法和大娘正常交流,但相互比划着,姚老汉也大概能明白一些意思,两人就靠在村里种地,上山摘核桃维持着生活,虽然生活过得艰苦,但还是能够吃饱饭,就这样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几年。
突然有一天,姚老汉不幸身染重病,不久后就去世了,只剩下了大娘一个人,临终前,村里人问以后该如何安置大娘时,姚老汉弥留之际说了一句:
“让她从那来,回哪去吧。”
言语中,透露着诸多的心酸与无奈,他心里也清楚,自己死后,大娘必将无依无靠,也将失去唯一的经济来源,但自己却也无能为力了,或许帮助大娘找到亲人,让她回到自己的家中,才是最好的方案,可这么多年都没能知道关于大娘的任何信息,帮她找到家,又谈何容易。
姚老汉去世后,村里和姚老汉的亲朋好友在一起商议了一下,但也没有拿出解决大娘生活的更好方案。
这时候大娘脸上已经布满了皱纹,看上去也已经有六七十岁,所幸女人身体还算健康,平时自己也能做一些饭吃,农忙时,村里的好心人也会帮着一起种地,收庄稼,勉强能够维持温饱。
大娘家的厨房(韩港/摄)
可就在前不久,大娘的眼睛里出现了白斑,迅速蔓延到了双眼,眼看着就要失明,村里人得知这一情况后,商议了一下,医院救治,可因为疫情原因,大娘没有身份证,连住院前的核酸检测都没办法通过。
现在大娘每日只能在家以泪洗面,平时由好心邻居送一些饭,有时候邻居忙不在家,饭也吃不上,实在饿的不行了,就啃吃红薯,或者摸索着用清水煮一些挂面。
邻居们看得心疼,觉得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有好心人试着联系了民*部门,但因为大娘没有任何身份信息,民*部门的救助也有困难,建议联系派出所,看能否帮大娘找到亲人,确认身份以后再进行救济。
然而,因为语言不通,村里人十多年都没能帮大娘找到亲人,派出所一时之间也不太可能查清楚大娘的身份,只能建议大娘向村委会求助解决问题,而农村的村委会不像城市的居委会,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帮助大娘解决问题。
如此一来,对于大娘的救助问题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一时之间看来难以解决,而大娘的眼睛却随时有失明的风险。
目前,徘徊镇姚家峧村的这位老人,只能靠村里的好心人送饭送水,但这也并不是长久之计,深山里的人大都憨厚老实,照顾一下老人的生活可以,但是老人一旦生病,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没有医院治疗,医院肯接受,没有医保,老人看病的钱也不知道从何而来,因为深山里的村民大多都很困难,高昂的医药费根本无力承担。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老人已近3亿人,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赡养人的三无老人有很多救助*策。
这是一项造福万民的福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去,当我们老无所依时,国家将是每个人强大的后盾。
而对于没有身份的这类特例老人,在救助方面的*策却似乎不太明晰。
大娘借住的地方(韩港/摄)
所以希望全社会都能献出一点爱,相关部门也能尽快拿出解决方案,让这个无依无靠的老人能够尽快治好病,过上正常的生活。
如果有关于老人的任何信息,或者能听懂老人的方言,望不吝告知,以便能帮助老人尽快找到亲人。
(微播邯郸:韩港)
希望转发此文让更多人看到,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冰忆风